从狂热到疏离:我与Edge的十年情感变迁
每位老玩家在枪战中失利、团战中被秒杀后,都会有一套庄严的仪式。
诶,今天鼠标有点不稳,感觉操作不太顺手,这键盘的按键行程也不对劲,是不是对面那边开了外挂啊?
人之常情,俺也一样。
但这一次,兄弟们,借口是真来了。
如果你的电脑最近在玩游戏时出现短暂卡顿,导致对枪失败、操作失误,这不仅影响了游戏体验,也可能让玩家在关键时刻错失胜利。这种情况虽然看似轻微,但对竞技类游戏来说,往往就是胜负之间的差距。电脑性能的不稳定可能源于硬件老化、后台程序占用资源过多,或是游戏本身优化不足。对于玩家来说,稳定的设备环境是保证竞技公平性的基础,也是提升游戏体验的关键因素。
问题真不一定在你——
你很可能被“Edge 游戏助手”背刺了。
这两天差评君在多个平台看到一些帖子,内容是说如果最近玩游戏时出现卡顿现象,可以尝试打开任务管理器,将Edge游戏助手进程结束掉。
别说,评论区一大堆人反馈有用。
游戏助手是啥?不知道,差评君是没听过。
但你敢想,我打开任务管理器,发现后台竟然还运行着这个程序(我连Edge都没打开)。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软件在后台进程管理上的问题。即便用户没有主动使用某个应用,系统或相关服务仍可能在后台持续运行,占用资源。这不仅影响设备性能,也可能引发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困惑,也说明了系统透明度和用户控制权仍有待加强。
把帖子转发给同事后,更是发现人手都有。。。
后来我查了下,才搞清楚 Edge 游戏助手真实身份。
首先 Windows Game Bar 大家都知道吧,AKA 游戏栏。
当你在游戏中按下“WinG”组合键时,会弹出一系列覆盖在游戏界面之上的小工具。这些组件功能多样,有的可以用于屏幕录制,有的则能查看系统资源占用情况。
这个 Edge 游戏助手,就是 Game Bar 里才出的一个浏览器小组件。
你可以边打游戏,边查攻略啥的。
理论上,这个体验,要比 Alt+Tab 切换到浏览器好。
你能一边玩一边看攻略,也可以避免切换全屏程序出现卡顿、黑屏。
听起来是不错,但现实很残酷。
游戏助手不仅导致游戏运行卡顿,还是一款未经用户同意自动启动的程序。
有人抱怨游戏助手非常烦人,每次玩PFS时都会卡顿,有时卡一分钟,有时甚至卡到游戏重启。
还有人本来好好的,突然有天开始 Apex 见人就掉帧。后来发现 Edge 吃了 6G 内存,删了游戏助手后一切恢复正常。
类似的受害者,评论区并不少见。
差评君也测了下,我认为网友说的都是实话。
我的PUBG在主界面状态下,占用约2500MB的内存,而与此同时,Edge浏览器也占用了2000MB的内存(图1)。
关键是,我 Edge 只开了 3 个网页。(图 2)
打开任务管理器详情,我发现 Edge 有 59 个子进程,其中有几十个“呈现器”,每个都占用 30、40 MB 内存(图 3)
最后切换到Edge游戏助手时,发现它悄然开启了45个新标签。(图4)
把游戏助手关掉呢?呈现器全部消失,内存迅速降低。
不是,哥们?
一个本应提升游戏体验的助手,却意外成为玩家的“头号杀手”,听起来确实有些荒唐,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在游戏行业中,辅助工具原本是为了让玩家更轻松地享受游戏内容,但当这些工具被滥用或设计不当,反而可能破坏游戏的公平性与乐趣。这种反差不仅让人感到无奈,也反映出部分开发者在功能设计和用户引导上的不足。游戏体验的核心在于平衡与趣味,任何偏离这一原则的设计都可能适得其反。
这和队友为了掩护你,把烟雾弹误当成手雷使用有什么区别?
好,就算退一万步讲,这是个意外的 Bug,兄弟们再忍个两年半,微软工程师就快修好了。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微软甚至不给你一个机会。
当所谓的游戏助手在系统后台持续运行,不断影响你的游戏性能时,你是否想把它关闭?
对不起,你没这个资格。
因为即便你关掉了,下一次开机它依旧会自启动。
那好,我卸载总行了吧?
天真了,朋友。
微软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在它的地盘,没有它办不成的事。
今天你含怒卸载,过几天它就会在某个深夜,随着一次静默更新,重新回到你的电脑中。这种现象反映出软件厂商在用户管理上的策略,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手段维持产品的存在,而非完全尊重用户的自主选择。在2025年8月7日的当下,这种做法依然普遍,也引发了人们对数字主权和隐私权的持续关注。
最搞的是,即使你将默认浏览器设置为Chrome,游戏助手仍然使用的是Edge浏览器,无法进行更改。
好好好,这种表面上“为用户好”的设计,最终却似乎还是在为Edge引流? 在一些应用或系统更新中,看似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的功能调整,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其他意图。比如某些默认设置或推荐选项,虽然打着“优化体验”的旗号,实则可能在为特定产品带来流量和用户关注。这种做法虽未直接违背规则,但难免让人质疑其真实动机是否完全出于用户利益。 在当前互联网生态中,用户对透明度和自主选择权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带有隐性引导的设计都应更加谨慎。毕竟,真正的“为用户好”,不应建立在模糊甚至误导的基础上。
用户关了,我自启。用户卸了,我还装。
微软啊微软,你做事真 TM 挺硬的。
如果说,Edge 游戏助手的这些流氓行为,只是让人恶心。
当发现微软Edge这类通过强夺用户行为屡见不鲜时,令人感到的只有愤怒。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也对市场公平性构成了挑战。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户理应拥有更多掌控自身数字生活的权利,而非被厂商以各种方式“引导”或“强制”接受某些产品。面对这样的现象,除了表达不满,更需要推动行业规范与用户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
这也是导致原本口碑极佳的Edge,近年来评分持续下滑的原因。
我给大家盘一下。
2020 年,全新的 Edge 横空出世。
它转而采用Chromium浏览器引擎,成功解决了插件支持与兼容性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Chrome一直被诟病的内存占用方面,它的表现相当出色。 在我看来,这一选择不仅展现了产品在技术整合上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对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在当前浏览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能够正视自身不足并作出调整,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态度。同时,内存优化的提升,也意味着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将获得更流畅、更高效的体验。
除此之外,Edge浏览器的垂直标签页功能、标签页休眠以及支持标注的PDF阅读器等特性,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当时 Edge 绝对是惊艳的,市场份额在一年时间内从 0.57% 一路飙到 8.03%,我们也写了几次文章推荐过。
深蓝色为 Edge
数据由StatCounter提供 | 由Windows Latest整理
但是。。。
仅仅 2 年之后,Edge 的策略似乎就发生了巨变。
它的第一目标,不再是服务用户,而是服务微软。
打个比方,2021年年底,一名美国网友在周二晚上像往常一样打开Edge浏览器进行购物,当他在电商网站准备付款时,发现支付选项中突然多了一个“先买后付”的金融服务选项。 这一变化反映出金融科技服务正在逐步渗透到主流消费场景中,尤其是在浏览器和电商平台的整合方面。这种支付方式的引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支付灵活性,也意味着平台在金融业务上的布局正在加速。随着用户对便捷支付方式的需求增加,类似的服务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信用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讨论。
为啥一个浏览器会出这样的工具?
你问我?我只能猜测是内部 KPI 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购物比价、优惠券弹窗、游戏侧边栏以及MSN新闻流等功能陆续在Edge浏览器中上线并逐步推广,用户在日常浏览过程中将面临更加丰富的信息与服务选项。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的引入无疑提升了浏览器的实用性和互动性,但也可能带来信息过载或干扰的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如何在便利与专注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使用这类浏览器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反映出当前浏览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厂商正通过不断拓展功能来增强用户粘性。
当这些非必要功能被无节制地植入浏览器中,臃肿便成了它最真实的写照。 在我看来,浏览器本应以简洁和高效为核心,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让其逐渐偏离了初衷。这种过度扩展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使得软件运行变得迟缓。在追求功能全面的过程中,开发者似乎忽略了用户对轻量化和速度的需求。如何在功能与性能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浏览器厂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很多功能都可以关闭,不喜欢的设置你可以自行调整。
的确。
但很多人讨厌 Edge 的根本原因,不是臃肿,而是眼睁睁看自己被一步步夺舍了选择权——
你根本没法安心用 Edge,甚至是安心用别家的浏览器。
哥们给大家分析下,Edge 是如何给用户强推自己的。
大概有三层套路。
第一层,加大难度,不让你改。
你想要将Edge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从Bing更换掉,需要进入五层设置选项。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差评君,在寻找这个设置位置时也多次点错。
而在 Chrome、Firefox 甚至苹果的 Safari 上,这个过程都只要 3 步。
2023年更新后,Edge浏览器引入了侧边栏功能,其中集成了游戏、Copilot以及邮件等应用。若想完全关闭这一功能,用户需要进入系统设置,通过修改注册表来实现。这种设计虽然增强了功能的集中性,但也对部分用户造成了使用上的困扰,尤其是那些更倾向于简洁界面的用户。对于此类调整,厂商应提供更多灵活的选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现在想要卸载Edge?很抱歉,整个卸载过程需要19个步骤,还必须使用ViVeTool等专业工具才能完成。
就算你已经把所有设置都调整好了,该关闭的关闭,该更改的更改,但Edge的第二层套路依然存在: 在我看来,尽管用户在技术层面已经尽力优化浏览器设置,但某些深层次的设计逻辑或功能机制仍可能影响使用体验。这种“第二层套路”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藏在系统运行或数据同步等后台操作中,需要更深入的排查和理解才能真正规避。这反映出当前浏览器在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键归零。
你好不容易卸了 Edge,结果一次开关机后,你会发现诈尸了—— Edge 原地复活了。
那个恐怖的 e 图标又重新出现在程序列表里。。。
这还算 Edge 懂人情世故了。
有时,你的面前还会弹出一个“推荐的浏览器设置”+高亮的“接受”按钮,一旦手比脑快了一点——
你所有个性化设置,全部毁掉。
默认浏览器成了 Edge,默认 PDF 阅读器也是 Edge,默认搜索引擎是必应,标签页又回到了它的起始页。
这换你,你气不气?
别急着掐人中,看完文章,你可以直接去急诊了。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从新电脑买来后就不用Edge,电脑一直不关机,系统也不更新,那Edge还会打扰我吗?
抱歉,真会。
这就要说到第三层套路,Edge 的捆绑 Play。
微软在“Windows 搜索”、“小组件”、“新闻和兴趣”这些板块,搞了一个专有协议 microsoft-edge://,这个协议会绕过默认浏览器设置。
比如从 Windows 搜索栏跳转 xpin.com,会自动改为 microsoft-edge:https://xpin.com。
这意味着,一旦你在这些位置启动网页,电脑会强制使用Edge浏览器打开,就连搜索引擎也默认调用的是Bing。
听着很不爽对不对,那你也得忍着。
有网友卸载了Edge浏览器后,发现Windows系统中的搜索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输入内容后没有任何回应,甚至导致系统更新也出现卡顿现象。这反映出Edge作为系统级组件,在Windows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虽然用户有权选择安装或卸载软件,但对系统核心功能的依赖程度往往被低估。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应关注其背后的技术架构与生态关联。
这种 Edge 强制 Play,还辐射到了整个微软生态。
一位外国网友的父亲在使用Outlook(微软邮箱App)点击Teams会议链接时,系统弹出提示:建议使用Edge打开,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这种提示反映出微软在推动其产品生态整合方面的策略。随着Teams和Edge在办公场景中的日益重要,用户在使用Outlook等传统应用时,也逐渐被引导至更“优化”的体验路径。这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操作习惯,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微软内部产品的协同性。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样的提示或许只是日常操作中的一小步,但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影响整个办公软件的使用格局。
父亲原本使用Chrome作为默认浏览器,但发现点击链接无法直接进入会议,必须手动输入会议ID和密码。由于父亲视力不佳,无法频繁手动输入这些信息,因此不得不改用Edge浏览器。
以上种种,并非偶然或 Bug,而是 Edge 常态。
去年 Mozilla 发布了一份报告《Over the Edge》,这份长达 74 页的 PDF 里列举了微软干扰用户选择其他浏览器的各种手段。
除了差评君刚刚提到的,还有以下内容,建议低血压患者家中常备此良药。
Edge 首次启动时,某些选项(如“定期从其他浏览器导入数据”)默认被勾选,且勾选框颜色低调,容易被忽略。
当用户尝试下载其他浏览器时,Edge 和 Windows 会弹出带有“推荐使用 Edge”字样的提示,甚至在搜索结果的顶部插入类似系统通知的广告。
用户在Windows系统设置中调整默认浏览器时,会遭遇额外的确认流程,并收到“推荐使用Edge”的提示,这使得操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Windows 11系统中,尽管用户已设置其他浏览器作为默认程序,但像.svg、.xhtml这样的文件类型仍然会由Edge自动打开。这种现象反映出系统在文件关联管理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习惯使用其他浏览器的用户来说,这一设定或许会带来些许不便,也让人对系统在个性化配置方面的灵活性产生疑问。
Edge 会频繁弹出提示,要求用户将其设为默认浏览器,即使用户已经明确选择了其他浏览器。
Windows更新后,系统会弹出“完成设置”界面,默认建议将Edge设为默认浏览器,而“跳过”选项不够明显,容易被用户忽视。
看到这,你一定好奇:
到底是什么让微软这家市值万亿的科技巨头,放下身段,用流氓手段,将 Edge 浏览器硬塞你面前?
一开始,我们或许会将责任归咎于Edge团队,认为他们遗忘了最初的使命。
但差评君觉得,答案或许在于微软高层。
在微软,一旦某个工作室或 IP 不符合高层设定的宏大叙事,哪怕它曾立下汗马功劳,都可能被无情裁撤或改造。
比如靠《光环》等优秀作品打下江山的 XBOX,就在微软家长式管理下,频繁地为公司整体战略让路,最终成了推广 Windows、云服务乃至 AI 的棋子。
不乐意?你等着遭老罪吧。
图源差评游戏部
可以推测,同样的故事也正在 Edge 身上上演。
浏览器作为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入口,自然成为微软战略布局的重要平台。
当 Edge 出现了游戏、新闻流、Copilot 等各种功能时,可能是微软其他业务线有了需求;而 Edge 强推的背后,也可能是微软更高层级的意志。
某种意义上,Edge早已不再仅仅是一款浏览器,它更像是一块被微软内部多个部门目标所驱动的拼图,成为公司整体战略下的一个产物,甚至可以说是被企业利益所牵制的工具。 在我看来,这种转变反映出当前科技公司产品角色的演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战略调整,一款原本专注于用户体验的产品,逐渐被赋予更多商业和内部管理的职能。这不仅是Edge的现状,也可能是许多大型科技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于是,Edge不再依靠自身实力来赢得用户的认可,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用户牢牢锁定在其生态系统中,迫使用户为其完成各项KPI指标。 在我看来,这种策略反映出当前科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当产品本身的优势逐渐减弱时,企业可能会转向更依赖用户黏性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削弱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与忠诚度。用户体验和产品价值始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单纯依靠生态捆绑和数据驱动的运营方式,或许会带来短期收益,却难以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我尊重并理解,一定有大量用户还喜欢着 Edge。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Edge的支持,即使卸载了Chrome和Firefox,也不会对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可不喜欢 Edge 的人,却失去了应有的权利。
你亲手关闭的功能,Edge在更新时会笑着帮你重新开启;卸载的组件,它仿佛打不死的蟑螂,总能以各种方式再次出现。即使你删除了Edge,它仍可能以一种全新的形态悄然回归。 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反映出部分软件在用户自主权与产品生态之间的微妙平衡问题。用户对软件的控制感被不断削弱,反而让产品本身显得更具“侵略性”。在追求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应尊重用户的意愿与选择,否则即便功能再强大,也可能引发用户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我们不得不前往论坛寻求帮助,研究注册表设置,甚至关闭系统更新,但最终仍无法摆脱Edge浏览器的捆绑。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操作系统与预装软件之间的深度绑定问题。尽管用户尝试多种手段进行干预,仍然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选择,这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引发了对系统开放性和用户控制权的思考。在技术日益复杂的今天,用户对自身设备的掌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这些抗议和抗争随着Edge的一些行为不断上演,反复发生,最终形成了一种现象,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冲突。
一场名叫“逃离 Edge 浏览器”的大逃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20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