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皮肤痒痛有灵丹妙药!
科技快讯中文网
冬季对于每个长冻疮的小伙伴来说都是一段难熬的日子,不仅影响美观,反复的瘙痒和疼痛也给不少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痛苦。 在这个季节里,冻疮似乎成了许多人难以避免的困扰。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冻疮的防治仍然是一个需要更多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寒冷地区,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冻疮,减轻患者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是我们应当共同思考的问题。此外,提高公众对冻疮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其成因和防治方法,也是减少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家庭、学校乃至社区层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冬季常见的健康挑战,让这个季节变得更加温暖和舒适。
冻疮是如何引起的?为何只有“我”会得冻疮而别人却不会?该如何预防呢? 在寒冷的冬季,冻疮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困扰,尤其是一些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冻疮的侵扰。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有些人就能安然无恙,而另一些人则不幸中招?实际上,冻疮的发生与个人体质、血液循环状况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血液循环不良的人群,在寒冷环境下,手脚等末梢部位更容易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受损,从而引发冻疮。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当重视个人防护措施,比如穿戴保暖衣物和手套,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受冻疮影响的人来说更为重要。此外,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样可以有效降低冻疮发生的几率。值得注意的是,冻疮并非仅仅是个人体质的问题,它也与外部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因此,在极端寒冷天气下,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健康的一种保护方式。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可以大大减少冻疮带来的不适与困扰。
冻疮是什么?
冻疮是在低温或低温与高湿度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种皮肤浅表性损伤。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或痉挛,进而引起局部组织缺氧,最终触发炎症反应。 在我看来,冻疮的发生不仅揭示了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重视保暖措施。尤其是在冬季,对于那些不得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的人群来说,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公众对冻疮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率。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冻疮的人群,及时就医和正确护理同样关键,以避免症状加重或留下后遗症。
冻疮有这样一些特点:
发病通常有迹可循,在受到寒冷刺激(即暴露于寒冷环境后)的12小时至24小时内开始显现。冻疮的临界温度为10℃,相关数据显示,当环境温度低于10℃且相对湿度超过60%时,人们患冻疮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冻疮主要出现在暴露在外或容易受寒的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脚趾和手指,但耳朵、脸颊甚至鼻子也有可能受到影响。此外,有些人还会在大腿和臀部出现冻疮,特别是那些穿着紧身裤或衣物较少、较薄的人。
皮肤出现红肿现象,红色较为暗沉。严重时,可能会形成水疱或导致皮肤破损。通常伴有瘙痒或灼热感,有时也会感到胀痛、触痛或自发性疼痛。
为什么长冻疮的人是我?
相信许多患有冻疮的人心中难免疑惑——为什么冻疮偏偏找上自己,而别人都能幸免于这个困扰?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好好了解自身,梳理一下,看是不是有一些容易长冻疮的危险因素。相对确切的危险因素(也就是更容易长冻疮的因素)有:
1)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冻疮。据统计,15至30岁的女性患冻疮的情况更为常见。
2)瘦子:若体质指数(BMI)较低,则更容易感到寒冷,增加患冻疮的风险。据数据显示,冻疮患者平均体质指数为20.5kg/m2,而普通人群的平均体质指数则为22.4kg/m2。
3)生活在寒冷且潮湿的环境中,比如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区,人们面临的健康风险会显著增加。尤其当空气中的湿度超过60%时,这种不利影响更为明显。 在这个季节转换之际,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尽管温度下降,但南方地区的湿度却依然较高。这不仅增加了取暖的难度,还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湿冷的环境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加剧,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有效提升室内温度和降低湿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更加重视这一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保暖和除湿解决方案。同时,个人也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合理使用电器设备,如除湿机和暖风机,来改善居住环境,从而保障自身健康。
4)吸烟:这是因为吸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体的肢端血管收缩,从而对末梢血液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5)穿着不当、穿得太少:这里特指在寒冷潮湿的天气时的穿着。另外,如果是穿紧身衣物、紧身鞋,由于保暖作用相对较差,也会更容易出现冻疮。
6)患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循环障碍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冻疮的影响。例如,雷诺综合征、红斑狼疮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都属于高风险群体。虽然大多数冻疮病例并不伴随这些严重疾病,但如果出现冻疮症状,我们仍需警惕是否伴有上述潜在健康问题。通常,这些疾病的患者除了表现出冻疮的症状之外,还会有一些其他明显的体征或不适感。 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已知患有上述疾病的人来说,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寒冷季节,保护手脚等易受冻部位免受低温侵害,可以有效减少冻疮的发生几率。此外,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也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种对冻疮与潜在健康风险之间关系的关注提醒我们,在面对看似普通的皮肤问题时,不应掉以轻心,而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建议,以确保能够全面了解并妥善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
得了冻疮,怎么治疗好得快?
这里有 1 个好消息和 1 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冻疮本身就有自愈性,也就是不用药物也可以自己好。如果防护得当,有做到保暖防寒,即便有了冻疮,大多在 2 到 3 周内就能够好起来,这个自愈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
坏消息是,冻疮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药物能够达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治疗思路,可供初步参考:
对于轻微的冻疮,例如没有明显的溃烂和剧烈疼痛,可以使用凡士林或其他保湿霜来滋润患处,从而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冻疮进一步恶化。
要想用药膏让冻疮恢复更快的话,可以尝试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例如糠酸莫米松、倍他米松、丙酸氯倍他索等)。然而,这些药物的效果存在一定的争议。尽管有些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有对照研究指出,这些药物与安慰剂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期望其治疗效果时,应保持合理的期待,以实际的治疗效果为依据。 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领域对于某些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并不总是统一的。这不仅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新的或未经广泛验证的治疗方法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同时,这也强调了在临床应用中持续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性,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如果疼痛厉害,可以考虑临时使用止痛药物,例如布洛芬缓释胶囊。
如果冻疮非常顽固或严重,比如范围较大、伴有大量糜烂和溃疡,在经过常规护理和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那么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根据大规模研究显示,口服药物中,硝苯地平和己酮可可碱的效果较为显著,被认为是治疗冻疮较为可靠的药物选择。 从临床实践来看,这类药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冻疮的症状,尤其是对于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它们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种药物在治疗冻疮方面表现出色,但每位患者的体质和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此外,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加强保暖措施、改善血液循环等也是预防和治疗冻疮的重要环节。综合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却又令人困扰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使用有许多注意事项,上述用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大家自行盲目治疗。
还需提醒大家,冻疮膏并不适合用来治疗冻疮。主要原因在于市面上销售的冻疮膏可能并非正规药品,其成分大多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无法证实其疗效,同时通常未标明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信息,尤其不适合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这些所谓的冻疮膏种类繁多,很多只是借用了“冻疮”这一概念进行销售。
不想再长冻疮?这样做有帮助
冻疮是难以启齿的痛苦,为了有效预防冻疮,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之前提到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反的行动。其中,最关键的是遵循“保暖防寒”的原则。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保暖防寒呢? 在寒冷的季节里,我们应当注重身体各部位的保暖工作。比如,穿戴适当的衣物,尤其是手套、帽子、围巾等,以减少暴露在外的皮肤面积。此外,选择合适的鞋袜也非常重要,以确保脚部温暖且干燥。饮食上,可以适量增加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汤、红枣等,帮助身体产生热量。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并且定期进行适度的室内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保持手脚的清洁与干燥,因为湿冷环境更容易引发冻疮。 总的来说,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我们可以大大降低患冻疮的风险。尤其在气温骤降或持续低温的时期,更应加强这些预防措施,以保护我们的健康。从个人层面来看,这些简单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冻疮的发生,还能够提升冬季生活的舒适度。
在未采取充分防护措施之前,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中。 这一建议提醒我们在面对恶劣天气时需格外小心。尤其在冬季或雨季,很多人可能会忽视身体保暖的重要性,导致感冒或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在外出前仔细检查并穿戴适当的防寒防潮衣物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对于那些必须在户外工作的人们来说,更应该加强防护措施,比如佩戴手套、帽子以及防水鞋等,以确保身体健康不受影响。通过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因寒冷潮湿环境带来的健康风险。
在寒冷的天气中,全副武装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手套、围巾、帽子以及防水鞋等装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脚、手和耳朵这些部位容易受到低温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保暖措施。 这样的提醒其实不仅限于个人日常生活的范畴,在一些极端天气条件下,比如冬季的户外采访或报道,记者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只有确保自身安全与健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给公众。此外,这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严寒中仍需外出工作的人们,如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他们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保障他们在寒冷天气中的安全与健康。
· 定期锻炼,改善血液循环。
· 戒烟,避免抽烟对血液循环、伤口愈合的负面影响。
保持皮肤相对干爽,避免过于潮湿,尤其是鞋袜要保持干爽,不要长期让趾头待在湿冷的环境中。这种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脚部真菌感染尤为重要。事实上,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脚气等疾病频发。我认为,通过提高公众对这一健康问题的认识,可以有效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此外,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材料,定期更换和晾晒,也是维护足部健康的重要措施。 这段修改后的内容保留了原新闻的核心信息,同时加入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建议,强调了预防脚部疾病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可行的方法。
· 让家和工作场所维持较为温暖舒适的状态。
上面这些点,做得越多,冻疮就离我们越远。
参考文献
[1] Vano-Galvan S, Martorell A. Chilblains[J]. CMAJ. 2012, 184(1): 67.
[2] Chilblains (Pernio).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1817-chilblains-pernio
[3] Chilblains.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hilblains/symptoms-causes/syc-20351097
[4] NHS. Chilblain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hilblains/
[5] Raza N, Sajid Mu, Suhail M, et al. Onset of chilblains in relation with weather conditions.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08; 20(2): 17-20.
[6] UpToDate. 冻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pernio-chilblains
[7] Min JY, Choi YS, Lee HS, et al. Increased cold injuries and the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BMC Public Health. 2021; 21(1): 294.
策划制作
作者丨唐教清 皮肤科主治医师
审核丨冯珺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林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09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