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年轻人玩出「省钱攻略」新花样
科技快讯中文网
12月15日,话题“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进而实施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即对老客户收取更高的价格或提供更少的优惠,这种现象近年来愈发明显。面对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对抗这种不公平的行为,比如使用不同的设备登录账户、清除浏览记录等,试图让自己的网络行为显得更加“新鲜”,从而获得更好的服务和价格。这种“反向驯化”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于隐私保护和公平交易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新兴技术使用的智慧与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试图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了企业和平台应当更加透明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位用户。
近日,有媒体发现,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与算法博弈的经验。一位名叫“兔兔”的网友就表示,“我第一次查询国际机票时,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于是我在平台上反复留言说‘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没想到几天后再次查看时,同样的航线竟然降到了1903元。”这种通过反复表达自己对高价机票不满的方式,被网友戏称为“机票大法”。这种方法似乎能让算法误认为用户属于预算有限的群体,从而推荐更为经济的选项,最终实现了票价的显著降低。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互联网平台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复杂性及其对用户行为的敏感度。一方面,它展示了普通消费者在面对算法推荐时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网络行为来影响算法的决策,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另一方面,这也提醒了我们,在享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应当警惕个人信息可能被过度解读和利用的风险。因此,未来不仅需要加强对算法公平性和透明性的监管,同时也应提升公众对于自身数据隐私保护的意识。
年轻人开始采取“算法驯化”的策略,他们积极在评论和点赞中表达自己,并主动寻找多样化的信息流,塑造个人形象,以此来影响算法的推送机制,争取更广泛的信息接触。此外,匿名和隐身功能也成为了年轻人对抗算法的一种手段。今年年初,互联网上兴起了一股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通过统一的头像和ID,他们利用系统信息来掩盖个人身份信息,避免算法追踪和分析个人的行为和喜好,从而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注意到,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法规对于当前社会上热议的“大数据杀熟”和“区别对待”等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根据《实施条例》,经营者必须采取清晰易懂的方式,全面且真实地向消费者展示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这不仅包括商品的基本信息,也涵盖了交易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以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实施条例》禁止经营者通过虚假交易信息、伪造经营数据等手段来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此外,还明确规定了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在相同商品或服务上设定不同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这一法规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决心,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它不仅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问题,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此外,今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严禁网络平台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这一政策进一步强调了禁止利用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个人信息,对同一商品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 从这一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不正当商业行为的决心。大数据“杀熟”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该通知的出台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网络交易环境,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提醒互联网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避免采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未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相信能够更有效地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86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