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数据杀熟:年轻人揭秘机票定价密码,享受半价特惠!
科技快讯中文网
12月15日更新,今天,“年轻人开始反向对抗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近日,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分享了他们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的策略。其中,一位名叫“兔兔”的年轻人表示,他在首次搜索机票时发现直飞最便宜的航班也要4309元,于是他不断在平台上留言说“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不久之后,他惊喜地发现同一航班的价格竟然降到了1903元。这一策略被网友戏称为“机票大法”,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对他的用户画像从“想要进行跨国旅行的有钱人”转变为“受价格影响较大的普通消费者”,从而实现了票价的大幅降低。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互联网平台算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它展示了消费者在面对高额消费时的智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确保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并运用这些策略来优化自己的购物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对于企业来说,则需要更加注重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合理、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以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年轻人开始采取“算法驯化”的策略,他们积极在评论和点赞中表达自己,并主动寻找多样化的内容推送,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设”,进而影响算法的推荐机制,争取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此外,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身功能也成为他们对抗算法的一种手段。今年年初,一种名为“momo大军”的现象在网络上兴起,参与者们纷纷采用粉色小恐龙作为头像,并使用相似的用户名,通过这种方式来模糊个人特征,避免算法追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喜好,从而摆脱那些基于特定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注意到,今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正式生效。为解决“大数据杀熟”和“差别化对待”等问题,《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商家必须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真实、完整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不得编造交易记录、运营数据,禁止通过篡改、伪造、隐藏用户评价等手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此外,《实施条例》还强调,商家不得在消费者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相同交易条件下设定不同价格或收费标准。
此外,今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禁止利用算法进行大数据“杀熟”,即不得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或消费水平等特征,对同一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17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