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2025
03-24

《比亚迪们为此鏖战正酣:谁能笑到最后?》

新能源汽车
jinting
围观6953次
0条评论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4日 09:39:39

《比亚迪们为此鏖战正酣:谁能笑到最后?》

新能源争霸战:比亚迪与对手们的巅峰对决

   2025年这场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智驾平权”浪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比亚迪们为此鏖战正酣:谁能笑到最后?》

   从长安的“抢先布局”、比亚迪的“全力冲刺”、吉利的“快速响应”,再到近期奇瑞和广汽的相继入局(同时极氪也发布了智驾战略),加上早已以“智驾”为核心卖点的五菱,以及理想、问界、零跑等新势力品牌,“智驾平权”的激烈竞争正迈入一个“重要阶段”:销量领先的自主品牌大多已投身其中,超过半数的自主汽车销量将置身于“智驾”领域的深度角逐之中。

《比亚迪们为此鏖战正酣:谁能笑到最后?》

   车企加速布局的背后逻辑显而易见——智能化的竞争窗口正在迅速收窄,谁能在这一轮技术变革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市场格局中占据主动。即便后续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弥补短板,也必须首先确保自身站上这条赛道。 在我看来,这种“急行军”式的行业动态反映了当前汽车产业转型的紧迫性。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命题。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定义自身角色的机会;而对于新兴势力来说,则是巩固优势地位的关键时刻。因此,无论面临多大挑战,抢先布局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不过,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如何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避免盲目跟风,将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比亚迪们为此鏖战正酣:谁能笑到最后?》

   随着密集的发布会热潮逐渐平息,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智驾普及”这一概念的真实含义及其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深远影响。 智驾技术的普及不仅关乎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智驾技术正在逐步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渗透,这标志着智能化不再是少数豪华品牌的专属标签,而是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然而,这种普及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解决诸如技术成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者信任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我看来,智驾技术的真正普及应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车企不仅要关注硬件设备的先进性,更要注重软件系统的优化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发展,为智驾技术的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体而言,智驾技术的普及将极大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也会带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未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中国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智能驾驶的新潮流。这不仅是汽车行业的一次重大机遇,更是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

《比亚迪们为此鏖战正酣:谁能笑到最后?》

   直接影响:价格战再升温

   2025年1月至2月期间,国内共有28款车型参与了降价促销活动,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据了20款。据统计,新能源车新上市车型的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万元,相当于整体售价下降了1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纯电动车型成为了此次降价潮中的主力军,其新上市车型的平均降价幅度更是高达3.9万元,降幅接近17%,这一数字在各个细分市场中尤为突出。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车企通过降价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的意图十分明显。尤其是纯电动车型,凭借更高的性价比优势,正逐渐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大幅度的价格调整不仅反映了企业对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也表明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新能源车的价格有望持续下探,这无疑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同时也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形成更大的冲击。不过,如何平衡好价格与品质的关系,将是所有新能源车企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期,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新车型的大幅降价举措,对整个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造成了显著影响。即便在今年1~2月期间,燃油车的促销力度未有明显调整,新能源汽车却独自掀起了一轮促销幅度上升的行情,具体趋势可参考下图所示。

   这波降价潮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延续性市场策略的叠加效应,自2024年末已有多个品牌通过“一口价”、金融贴息等手段开启促销;其二就是“智能普及”浪潮——这令很多车企产生了更新换代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以推行“智驾平权”、3月第二周以6.28万销量蝉联新能源榜首的比亚迪为例,其线下渠道目前就为“智驾版+非智驾版”的新旧产品并线销售模式。比亚迪,海鸥、秦PLUS等爆款车型通过智驾升级与旧款降价的双重策略,令其周销量持续攀升。

   比亚迪王朝网的一位销售人员向虎嗅汽车透露:“智驾版车型更新之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就转向了清理老款车型的库存。目前市面上仍有不少老款车型等待销售。现在销售人员都需要准备两种话术,一种是针对老款车型的原有话术,另一种则是用于推广新款智驾车型的新话术。”

   比亚迪在价格策略上通常为非智驾车型提供大约10%的优惠幅度。例如,王朝网的主打车型宋Pro在推出智驾版之后,老款车型随即降价1万元。这一举措成效明显,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许多之前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近期纷纷选择更具性价比的非智驾版本车型。

   比亚迪通过调整产品线来为未来的新车型铺路,这种策略虽然有助于其自身发展,却也无形中推动了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的类似举措。这一现象反映了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态势,各品牌不得不加快步伐以应对市场变化。 在我看来,比亚迪此举不仅是对自身战略布局的优化,也是对行业趋势的一种引领。在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速的今天,车企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清理旧款库存也是维持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也提醒我们,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能够激发更多创新动力,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因此,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平衡点,既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又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是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以今年来降价最狠的极狐为例,对标“秦L(指导价9.98~13.98万元)”的极狐S5,指导价17.68万元,厂家优惠价就已经能做到14.5万元,如果在4S店再砍砍价,算上国补和贷款贴息,这辆车的实际落地价格就能够低于12万元,相当于综合优惠了近6万元。

   与极狐类似,近日,“秦L”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小的压力,其两款主要竞品五菱星光和吉利银河L6也相继调整了价格策略,分别降价了4万元和1.4万元。这一波降价潮无疑让原本就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变得更加热闹。 在我看来,这种价格战的背后反映了车企对于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更高,而车企则需要通过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来吸引潜在买家。五菱星光和吉利银河L6的降价动作,不仅是对“秦L”的直接回应,也是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信号。 不过,价格战虽然能短期内刺激销量,但长期来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来支撑。如何在降价的同时保持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将是这些车企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消费者最终还是会选择那些既能满足需求又具备良好口碑的品牌。

   可以预见,眼下这场价格战不过是市场格局调整的序章,“智能驾驶”普及的浪潮正在为未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力量。

   智驾价值体系已被颠覆?

   在今年2月10日的比亚迪“智驾平权”发布会上,虎嗅汽车曾作出过这样的预测:“尽管比亚迪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现阶段尚无法与行业头部企业抗衡,但此次以普及为导向的‘王炸’之举无疑将对现有的智驾价值体系造成深远影响。” 我认为,比亚迪此举不仅彰显了其在智能化领域加速布局的决心,更体现了其希望通过降低门槛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先进技术红利的战略考量。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促使整个汽车行业重新审视智能驾驶技术的价值定位,并推动相关产业链向更加开放和普惠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提醒其他车企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否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的风险。总之,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谁能率先打破传统壁垒,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虎嗅汽车的视角下,这一“解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关键步骤。

   重新确立L3真正到来之前的智驾产品体系定位;

   设立明确“门槛”,加速没有智驾能力产品“淘汰”;

   对以智驾为核心生存卖点的产品和品牌形成“挤压”。

   先说第一点。从最近一众智驾新玩家的发布会来看,各家新智驾体系呈现出相似性:一个更严密的、拥有“接地气”属性的“金字塔”结构。其中“金字塔”的最底层也是入门能力包括高速NOA和泊车辅助功能;越往“金字塔尖”走,智驾中会“补齐”城市NOA、车位到车位等等细节功能。

   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以其清晰的分级体系受到关注,从入门级的DiPilot100到高端的DiPilot600,不仅在技术性能上逐步提升,车尾的尾标颜色也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这种设计既方便消费者快速识别产品定位,又凸显了品牌对细节的关注。在我看来,这样的产品策略体现了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前瞻性布局。通过细分市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借助直观的设计增强用户体验,这或许正是比亚迪能够持续引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比亚迪若能继续保持这种细致入微的产品思维,相信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吉利推出的“千里浩瀚”方案同样较为详尽,其逻辑框架与比亚迪类似,划分了H1、H3、H5、H7、H9五个级别。H1基础版本支持高速NOA以及自动泊车功能;H3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城市通勤NOA和记忆泊车能力;H5实现了全域无图NOA及全场景D2D技术的应用;H7进一步配备了泊车代驾功能;而H9则在H7的功能之上,加入了对L3级智能驾驶的追求。

   这一技术体系化的布局,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精确把握市场层级间的差异性。在充分满足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为高端产品提供更强的溢价能力。

   这一系列调整不仅确立了更清晰的“新门槛”,促使缺乏智驾能力的产品更快退出市场,同时也打破了以往只有高端豪华车型才能搭载高阶智驾技术的传统观念,为专注于智能驾驶体验的品牌和产品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变革无疑是对行业的一次深刻重塑,它不仅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智能驾驶技术,而不再局限于高昂的价格壁垒。同时,这也鼓励了更多车企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进程向前迈进。未来,随着门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而这也正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淘汰”效应的加剧,燃油车无疑首当其冲。许多合资品牌燃油车依然采用老旧架构,缺乏线控制动等基础配置,这使得它们在智能化驾驶技术的应用上显得步履维艰。这种技术上的滞后不仅限制了车辆的竞争力,也反映了传统车企在面对智能化浪潮时的转型困境。 在我看来,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于那些固守传统架构、不愿投入新技术研发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它们需要尽快调整战略,加大对新能源和智能技术的投入,否则可能会被市场迅速抛弃。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应更加注重车辆的智能化水平,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产品。毕竟,谁也不愿意购买一辆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汽车。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线控制动系统的装配率已突破80%,而整个汽车市场的搭载率却仍徘徊在38%以下,这一对比难免令人深思。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新能源车市场对新技术的应用显然更为积极,这也反映出主机厂对于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的迫切需求。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进展显得迟缓,这或许与成本压力和技术适配难度有关。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线控制动作为实现更高阶自动驾驶功能的关键部件,其普及速度将成为衡量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未来几年内,如何推动更多车型尤其是传统燃油车采用这项技术,将是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家知名合资车企的销售人员向虎嗅汽车透露:“很多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产品持观望态度,普遍期待价格下调,甚至陷入‘原价不买等降价,降价不买等新款,新款不买等再降价’的怪圈。究其原因,还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足,无论怎样降价都难以掩盖其在产品力上的短板。”

   在部分合资品牌中,从以往的“国际车型本土化生产”逐渐向“专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近期备受关注的“铂智3X”就是广汽丰田推出的一款新品,有传闻称其与广汽AION V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因此被戏称为“换壳产品”。不过,该车凭借15万元以下配备激光雷达的独特卖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最后,智驾平权的浪潮正在席卷汽车行业,这无疑将对那些主打智驾技术的汽车产品和品牌带来巨大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选择也将更加多样化。对于这些品牌而言,如何在技术普及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智驾平权不仅意味着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更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持续创新的品牌,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应忽视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毕竟,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能否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好的例子就是再次刷新的“高阶智驾最低售价”,在比亚迪2月中拿出售价最低仅需7.8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之后,前几天奇瑞用“小蚂蚁”将这个价格刷新为了6.59万元。

   尽管当前多数汽车厂商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定位于15至20万元以上的车型,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驾驶硬件制造成本的下降以及技术的持续进步,必然会有品牌不断降低这一技术的门槛,推动高阶智驾功能逐步向更低价位市场渗透。 这种趋势无疑将进一步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先进的驾驶辅助体验。同时,这也对整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还要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体市场的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化且性价比高的选择。此外,这也提醒我们关注技术普惠背后可能带来的安全与法规挑战,确保新技术的应用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障公共交通安全。

   相比价格,更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智能驾驶功能的强弱与硬件参数之间逐渐出现脱节的现象。简单讲,就是不少“低算力、少传感器”的方案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智驾能力。

   近日,智驾行业中的“性价比杀手”卓驭再次引发关注。早在去年,他们便展示了基于7V30TOPS的城区NOA方案,而今年推出的更成熟的量产级城市NOA方案,仅需“10V100TOPS”的硬件配置,这在行业内堪称一大突破。如此低的硬件需求,不仅展现了卓驭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也进一步拉低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门槛。 与此同时,比亚迪在今年2月中旬发布的“天神之眼C”系统(搭载于海鸥车型上),同样引发了广泛讨论。该系统虽然硬件规格并不算顶级,但官方明确表示未来可通过OTA升级实现记忆领航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近部分城市NOA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比亚迪显然希望以较低的成本切入高阶智驾市场,同时通过软件迭代逐步提升用户体验。 站在2025年的视角回望,无论是卓驭还是比亚迪,都在尝试用更低的硬件成本撬动更高阶的智能驾驶体验。这种趋势或许预示着,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将不再单纯依赖高昂的硬件堆砌,而是更多依靠算法优化与软件迭代来实现质的飞跃。尤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用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更先进的功能,而这无疑是推动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一步。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硬件需求降低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真正的挑战依然在于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如何在有限的算力下解决长尾问题,仍是所有玩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些企业的持续探索,高阶智能驾驶正逐渐从梦想走向现实,一个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时代或许就在眼前。

   当技术门槛被击穿,智驾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变。“智驾”——这个曾经的技术制高点,最终只能演变为无差别厮杀的混战擂台。

   关键挑战:让智驾的“正循环”跑起来

   相较于蔚小理等新兴势力,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传统自主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步伐稍显迟缓。这主要是由于早期技术成熟度有限、研发与应用成本较高,以及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激发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客观条件使得传统车企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显得相对薄弱,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车企正逐步意识到智能驾驶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大投入力度。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将成为它们能否在智能驾驶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我坚信,凭借多年的造车经验和深厚的市场积累,传统车企若能抓住机遇,必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智能出行体验。

   当前的滞后性依然无法避免。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初步规划之后,“智驾普及”所面临的真正难题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如何构建一个技术上的良性循环。这不仅要求在起步阶段保证智能驾驶功能的基本可用性,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与升级,从而维持其市场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企业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在后续的技术迭代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任何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各家公司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倾听用户反馈,及时调整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体而言,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它考验着企业的耐心和技术实力。未来,只有那些能够坚持初心、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向前发展。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这一领域的繁荣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突围路径并非必须押注全自研模式。

   “地(地平线)大(卓驭)华(华为)魔(Momenta)”四大头部智驾供应商,还有元戎、轻舟、博世等也有竞争的实力派,相较于车企“巨兽”们,仍有技术创新、量产经验上的领先。通过整合这些头部供应商的创新成果,配合“全栈可控”策略,传统车企在中期内可以实现效率与自主性的更好平衡。

   比亚迪“天神之眼”方案中,基础层自研与高阶算法外包的梯级部署;奇瑞联合博世、文远知行等构建的“猎鹰智驾”生态,均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可行性。只是这种合作方式终究暗藏远期的“天花板”:车企单车开发费用达千万元量级,叠加销量增长反而推高的授权费率,构成长期成本压力。

   在头部智能驾驶供应商已相对成熟、无需大量新增投资的情况下,如何将合作关系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建设,成为传统自主车企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尤其要发挥其销量大、潜在数据积累丰富的核心优势,集中资源打造数据闭环体系,构建涵盖数据采集、清洗和模型训练的全流程能力,把海量行车数据转化为推动智驾技术迭代升级的重要动力,这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发力方向。

   传统制造基因与软件驱动模式之间的冲突始终难以调和,这对传统车企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要实现智能驾驶领域的成功转型,不仅需要重新构建敏捷的组织架构,还需要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对现有的研发流程进行彻底重塑。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深层次上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运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和市场的较量,更是企业文化和基因的一次深度重构。这种转变要求企业不仅要迅速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机遇,还要从根本上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从长远来看,谁能率先完成这一转变,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如何平衡好传统优势与新兴技术的关系,将是决定这些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所在。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news9999.cn/arts_content-8291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科技快讯中文网-www.news9999.cn)
最新发布 领克 10 EM-P 7 月 4 日震撼登场,天云米新色首曝引热议  2025-07-01 16:19:22 小米汽车6月交付破2.5万,SU7/YU7产能全面冲刺  2025-07-01 14:17:42 理想汽车十周年:「冰箱」卖爆58万、「彩电」狂销304万、「大沙发」热卖743万  2025-07-01 14:15:55 小鹏汽车6月交付破3万大关,同比暴涨224%创八连冠纪录  2025-07-01 14:14:45 问界车主川藏行再升级:全程充电无忧,服务费全免新体验  2025-06-30 15:30:15 周源喜提仰望U7,王传福亲授钥匙引热议  2025-06-30 12:39:21 《F1新篇启航:高开高走,燃动赛场》  2025-06-29 18:22:40 梅赛德斯-奔驰首推纯电MPV,福建智造引领未来出行新风尚  2025-06-29 18:00:09 212 T01‘检阅官升级款’震撼登场:方向盘加热+座椅通风,皮卡混动版蓄势待发  2025-06-29 12:59:09 奇瑞风云A9L预售40小时狂揽1.2万订单,7月8日震撼上市  2025-06-29 12:57:08 问界M8产品经理亲测华为乾崑ADS 4.0:揭开智能驾驶新纪元序幕  2025-06-28 13:11:38 男子晒女友小车竟无法超车,网友:这车我愿跪着要  2025-06-28 12:54:30 小米YU7引爆全球:特斯拉面临新挑战?  2025-06-28 12:36:05 雷克萨斯新能源工厂上海启航,2026年将迎首辆新车下线  2025-06-27 11:16:24 2025Q1车用5G狂飙:比亚迪蔚来引领,出货量暴增134%  2025-06-27 10:55:23 零跑D系列明年Q1震撼登场,双骁龙8797芯片引领智能新纪元  2025-06-27 10:39:30 特斯拉虚拟排队上线,充电不再抢位!  2025-06-27 10:34:14 特斯拉销量暴跌!核心高管再离职,风波升级  2025-06-27 10:33:00 小米YU7三分钟狂订20万台,日产高管怒怼米粉愚忠?  2025-06-27 09:22:55 小米YU7一小时订单爆棚:28.9万辆背后暗藏万元代抢乱象  2025-06-27 07:43:27 上汽2025款飞凡F7震撼上市,限时特惠16.29万起引热议  2025-06-26 17:40:06 阿斯顿·马丁DB12 S震撼曝光,7月首秀引燃性能车迷期待  2025-06-26 16:56:25 沃尔沃全新 XC60 登场:豪华驾享新标杆,燃油与插混双旗舰震撼上市  2025-06-26 16:55:54 理想汽车首推即停即充超充旗舰站,开启补能新纪元  2025-06-26 12:13:58 Model S撞车起火致3死,家属控诉特斯拉设计缺陷索赔千万  2025-06-26 09:13:09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5友情链接交换
文化潮流网  |  数界探索  |  文化新视界  |  深度文化说  |  智慧科技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2015-2025 科技快讯中文网 时光记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2025016403号-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用户投稿  关于我们

页面执行时间0.0124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