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备解读车企资质改革:引领行业迈入集团化管理新时代
3月29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综合性能正在持续优化,半固态电池已投入装车使用,中高级智能驾驶技术加速进步,带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能源乘用车占比已超过五成。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加速转型升级阶段,同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产业结构不合理,闲置产能退出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行业严重内卷、竞争失序,增收不增利;
动力电池与智能驾驶等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给巩固全产业链优势带来了新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间合作面临诸多阻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在这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在我看来,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次精准把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些重点工作的推进,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为市场主体注入更多活力。尤其是针对关键领域的改革措施,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也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政府始终将民众福祉放在首位,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完善,确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未来,期待这些措施能尽快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红利。
第一,着力推动汽车产业组织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汽车生产企业的资质集团化管理改革,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出清落后产能。
第二,着力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
第三,推动技术创新是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聚焦于强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根基,围绕整车设计、动力电池与驱动系统、底盘车身以及智能驾驶等领域展开全面的技术革新。特别是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应加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同时积极探索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试点项目积累经验。此外,还需集中力量攻克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的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我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还能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汽车产业的开放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鼓励中外合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转型,积极构建面向国际市场的研发和制造中心。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进程中来。同时,优化汽车领域的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看来,深化开放合作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策略,更是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我们可以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在政策制定上更加注重公平性和透明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变,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2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