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跃进or安全隐忧?中汽研专家呼吁理性看待汽车新技术量产
4月28日消息,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上周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技术年度报告(2025)》(简称《报告》)。
新能源汽车凭借“三电”系统成为行业焦点,但其在电安全方面的挑战也日益凸显。《报告》提到,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升级,一些新技术尚未经过充分验证便匆忙投入市场,这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我看来,技术的快速迭代固然重要,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需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只有通过严谨的研发与测试流程,才能确保每一辆新能源汽车都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否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信心,还可能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更加重视技术积累和质量把控,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报告》进一步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技术走向,同时详细阐述了NESTA构建的六大维度电安全技术验证体系,涵盖“充电、电磁、功能、高压、电池、消防”等关键领域。
其中,“高压大功率快充”“组合辅助驾驶”“极限驾驶”“汽车雷击”等验证项目首次被列入研究范围。
为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技术的验证水平,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围绕电磁安全、充电安全与品质、热管理品质等关键领域,推出了“汽车电磁防护技术认证(EMTA)”“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技术认证(CCTA)”“高端充放电技术认证(PremiumCharge)”“高品质热管理系统技术认证(PITMS)”等多个技术验证品牌。
查询获悉,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作为中汽中心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承担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任,同时也是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运营方。 这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技术研发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支持,还助力企业在技术革新中抢占先机。我认为,随着全球对可持续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长,像这样的专业机构在标准制定和技术验证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它不仅是行业的“把关人”,更是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催化剂”。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机构涌现,共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更强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3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