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2024
11-19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新能源汽车
jinting
围观5675次
0条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9日 22:20:20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小米财富登峰造极,雷军手握巨额现金,开车亏3万!

科技快讯中文站

   汽车这一既沉重又耗费巨大的领域,被小米成功闯入。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宣布造车三年后,小米的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根据其最新三季报,小米的现金储备达到了151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不得不说,“北京现金王”的称号并非虚名。 这句话表明了某人在金融或经济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或影响力,特别是在北京地区。这样的称号往往意味着此人不仅在资本运作上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手段,同时也可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样的个人故事可以作为研究金融策略和个人成功案例的一个有趣切入点。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小米的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三条曲线:手机、IoT产品以及汽车。其中,手机业务贡献最大,第三季度收入为475亿元,全球手机出货量达到4310万台。而IoT产品的收入为261亿元,这些产品涵盖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各类智能家居用品。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至于小米的汽车业务,收入相对最少,仅为97亿元,若单独来看,该业务还亏损了15亿元。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小米汽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是小米构建的人车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 在我看来,小米汽车不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智能家居与移动设备连接的重要桥梁。通过整合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优势,小米有望在智能出行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展示了小米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也体现了其致力于打造全方位智能生活生态的决心。

雷军手握1516亿现金,小米一辆车亏3万!史上最强业绩来袭

   在品牌层面,自从小米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以来,雷军的个人魅力似乎达到了一个新高点,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粉丝数量迅速攀升,舆论也普遍呈现出支持的态度。这对小米其他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关注,还显著提升了品牌的整体声量。 这一现象表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家个人的品牌效应可以对整个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科技行业,消费者对于品牌背后人物的信任与喜爱,往往会转化为对产品和服务的支持。此外,这也反映出公众对于创新和变革持有开放态度,愿意给予新兴项目更多机会和支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光环效应并非长久之计,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米集团CFO林世伟就表示,小米集团本季度总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汽车业务的稳定增长所以汽车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站在历史阶段看问题,这么早盈利反而不合理。

   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汽车作为一项新的业务,明年的发展速度可能将是我们所有业务中最快的。”

   01 卖一辆车少亏3万

   小米在2024年第三季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雷军称其为“史上最强业绩”。本季度小米总收入达到了92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30.5%。尽管如此,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63亿元人民币,仅增长了4.4%。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达到了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9%。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小米在保持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这表明公司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视与长远布局。不过,净利润增速明显低于收入增速,可能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或成本控制方面的挑战。无论如何,这样的业绩表现无疑增强了市场对小米的信心,并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营收上看,造车业务对整体财务报表的贡献相对有限,97亿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比例大约为十分之一,其中智能电动汽车贡献了95亿元,其余相关业务则带来了2亿元的收入。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这只是小米汽车在交付的头两个季度里展现出的成绩,尽管规模和盈利尚显微小,但其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在最近一个季度的收入达到64亿元,其毛利率约为15.4%,但整体上仍出现了18亿元的亏损。尽管如此,小米汽车在此期间共交付了27307辆新车。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投入正在逐步增加,但目前阶段盈利仍然是个挑战。毛利率显示了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然而较高的亏损额表明在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仍有较大的资金需求。不过,考虑到新车交付量较为可观,这可能意味着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接受度正在提升,这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信号。长远来看,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和技术的进步,小米有望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盈利能力。

   彼时,有媒体以此推算,称小米汽车单车亏损超6.6万元。

   到了第三季度,小米汽车交付新车就达39790辆,换算下来,小米汽车每辆亏损约3.8万元,较二季度的超6万元大幅缩减。

   当“小米SU7每卖出一辆就亏损6万多”这一话题引起广泛关注时,雷军曾表示,“我认为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小米汽车目前仍处于投入阶段,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在第二季度在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的确亏损了18亿元,但这实际上是我们的投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我相信很快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因此,大家不必为我们感到担忧。”

   如今雷军的这番话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上也回应了亏损问题,称小米汽车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规模还不够大。

   自建工厂、自研核心技术需要在初期进行大量投入,这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因此公司在前期出现了亏损。然而,他对未来的发展持非常乐观的态度,预计公司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比第三季度更快的增长速度。 这样的策略虽然短期内带来了财务压力,但长期来看,掌握核心技术将有助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能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尽管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投资是值得的。

   确实,随着小米汽车实现稳定交付,汽车行业典型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望显现,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汽车的BOM(物料清单)成本。这一趋势对于提高企业的毛利率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从行业角度来看,小米汽车的成功交付不仅标志着其自身业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流程来实现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这对于其他正在寻求扩大市场份额和技术革新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未来还有望看到更多成本下降的空间,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上升。

   若小米的产能持续提升,规模效应更加显著,小米汽车有可能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实现盈利的品牌之一。 这一预测基于小米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智能设备市场的广泛布局。小米凭借其强大的生态系统和高效的运营模式,有望在汽车领域复制其在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上的成功经验。然而,汽车行业与消费电子行业存在本质差异,小米在汽车制造方面仍需克服诸如技术难题、质量控制和市场接受度等挑战。因此,虽然前景看好,但实际结果还需时间验证。

   底气就在于,在仅仅六个月的时间里,小米汽车已经在单车利润方面迅速接近了特斯拉的水平。 这样的进展令人瞩目,显示出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尽管小米进入汽车行业的时间较短,但其高效的运营模式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其快速提升盈利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不仅体现了小米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与特斯拉等领先企业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季度,小米SU7的毛利率再次环比提升了两个百分点,达到了17.1%。这个数字和特斯拉在三季度的汽车业务毛利率完全一致。

   要知道,在当前小米汽车销量尚未突破四万台的情况下,其毛利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毛利率通常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改善。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汽车未来有望通过提高产量和优化成本结构来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随着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将会逐步提高,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财务表现。

   得益于“爆款策略”的打法,小米汽车成功实现了规模经济的最大化,在行业价格战的大环境下,其产品售价反而不断提升。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的平均销售价格(ASP)达到了23.88万元,相比上一季度的22.7万元,提升了近1.1万元。

   这一点,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平均售价的提高主要源于产品结构的变化。具体而言,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小米SU7 Max和小米SU7 Pro这两款高端机型,而选择价格较低的小米SU7标准版的用户相对减少,这种趋势导致了平均销售价格(ASP)的上升。 这一现象反映出小米公司在产品策略上的成功,通过推出更多高端型号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同时,这也表明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愿意为更高质量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小米还需持续创新,保持产品竞争力,以确保长期增长势头不减。

   “我相信,未来随着小米汽车Ultra等产品的开售,这会大幅度提高汽车业务的整体ASP,这就要等到明年的三月之后了。”

   02 拼命投,拼命追

   三季报中,小米集团近日透露,小米汽车在短短230天内实现了10万辆车的下线,全年交付目标直指13万辆。这一成绩不仅展示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也体现了其高效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小米通过整合自身在智能技术方面的优势,成功地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开辟了一席之地。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小米汽车有望继续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

   230天实现第10万辆新车下线,小米汽车刷新了新创车企达到10万台产量的最快纪录。 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同时也反映了其高效的生产管理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小米能够迅速实现规模化量产,无疑为其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对小米技术实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的一次重要验证。

   同样的,雷军也在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立下的“Flag”上取得了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10万辆新车下线,这代表着极高的生产效率和执行力。

   在小米之前,这一最快纪录是由问界创造的,他们仅用了448天就达成了这一成就。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后来者,小米汽车的生产速度令人瞩目,比问界提前了约7个月完成了同样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其生产效率,显示出其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这也反映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各家企业都在努力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抢占市场先机。小米汽车的表现无疑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更早之前,特斯拉用了12年,蔚来汽车3年,理想汽车用了2年。

   当然,不能否认小米汽车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是吃到了技术发展以及新能源市场环境的红利,但小米凭借一款车在第一年就达成这一成就,足以说明了小米SU7的成功。

   最关键的是,雷军依然面临着“甜蜜的烦恼”,小米汽车在订单方面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二期工厂还未投入生产,小米汽车一期工厂的设计年产能为15万辆,相当于每月设计产量为1.25万辆。

   为了冲刺2万多的月交付量,小米汽车工厂目前的利用率几乎已经翻倍。

   即便采取两班倒的工作模式,以小米汽车目前的产能来看,要完全消化现有订单依然存在不小的压力。更何况,当前仅是针对SU7这一款车型而言。未来,随着小米SU7 Ultra以及后续计划中的小米SUV的推出,在产能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后续车型的研发与生产进度恐怕难以避免地会被迫延缓。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雄心壮志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与自身产能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好产品迭代的速度与品质保障,将是小米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或引入外部资源来提升生产效率,也是决定小米能否顺利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目前仍保持在20多周,相较于之前的25周有所缩短。 这样的调整显示了小米在生产管理和供应链协调方面可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尽管交付周期依然较长,但这一变化表明小米正在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并努力提升产能以满足消费者期待。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相信这一周期有望继续缩短,为更多用户提供便利。

   卢伟冰阐述了小米汽车的核心策略,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产品力。卢伟冰强调,产品是基础,如同数字1,而营销则像是后续的0,即便有再多的0,若没有1作为支撑,整个数值也将归零。这意味着,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再好的营销手段也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这一观点突显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产品本身的质量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因素。这也提醒所有科技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本身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小米汽车选择从产品力出发,无疑为品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有不少第三方机构进行了评测,结果显示小米汽车的表现 consistently 位居榜首或第二位。

   大家会注意到小米汽车在用料方面确实非常讲究。”其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在于小米汽车所采用的“爆品策略”。“我们相信,将一款产品做到极致才是制胜之道。因此,我们在各个品类中的产品种类通常只有竞争对手的1/4到1/5,但我们的单款产品效率却远远超过他们,单款产品的研发投入和资源集中度也显著高于同行。” 这样的策略不仅体现了小米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也展示了其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通过精简产品线,集中资源打造明星产品,小米能够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这种专注和高效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还可能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

   卢伟冰指出,小米在产品研发上始终坚持从用户需求出发,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就像小米洗衣机一样,小米汽车也会根据用户的期望和需求进行设计与制造。 这一策略体现了小米对市场反馈的高度敏感性和快速响应能力。通过深入了解并及时满足用户需求,小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这也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更要重视用户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

   最后一环便是“全力投入”,一方面要投入人才,另一方面要投入技术创新。 这样的表述更强调了“全力投入”的决心和力度,同时明确指出人才与技术是推动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或组织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在智能驾驶技术的投入方面,小米汽车采取的态度是“不设上限”,也就是说,只要某个领域有需求,小米就会进行相应的投资。

   这样的研发策略,也让小米汽车在资金投入上显得更为庞大,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高投入,其边际成本效应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米汽车的财务状况。 从长远角度来看,虽然高额的研发投入可能会对小米汽车短期内的财务表现产生一定的拖累,但考虑到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智能出行领域的关键地位,这种战略性投入对于提升品牌竞争力和技术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小米需要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寻找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以确保长期发展与短期财务健康之间的平衡。

   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 CFO 并兼任天星数科董事长的林世伟在财报会议上提到,在毛利率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公司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未来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中。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毛利率超出预期,我们也会将额外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之中。”正是这种对研发的坚定承诺,推动了我们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显著进步。

   在广州车展前夕,雷军进行了一次直播测试,展示了“车位到车位”的小米HAD功能,并对外宣称,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相当于三代的技术进步。在随后的广州车展上,雷军也分享了城市NOA功能在全国范围内启用后的数据表现。

   这么来看,虽然小米起步较晚,但正在全力追赶,雷军确实非常全面。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news9999.cn/arts_content-10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科技快讯中文网-www.news9999.cn)
最新发布 二手车交易量微增2%,交易额小幅下滑0.3%:上半年市场呈现量升价稳新态势  2025-08-11 20:39:03 雷克萨斯未来阵容曝光:LFA 精神续作或将电动化,多款SUV全面升级来袭  2025-08-11 19:25:12 蔚来乐道Coconut 2.0上线:全新UI来袭,小乐智启未来  2025-08-11 19:21:43 车主46万捡漏特斯拉竟遇全损车,法院判商家退一赔三  2025-08-11 19:18:33 2026 款东风风行星海 V9 越享版即将登场,1.5T 插混科技引领MPV新潮流  2025-08-11 19:12:57 小米汽车新专利:通过速度变化精准判断碰撞风险  2025-08-11 19:11:57 纯电SUV极限续航大揭秘:120km/h下谁才是真正的省电王者?  2025-08-11 18:36:54 蔚来高管:拒绝被污名化,理想车主不应成为对立靶子  2025-08-07 12:30:09 理想车主遭网络谣言围攻,品牌强势回应:将追责误导信息  2025-08-07 10:33:08 黑白武士登场,问界M7焕新亮相  2025-08-04 15:17:56 华为、特斯拉、比亚迪竞逐智能驾驶:收费还是免费?谁主沉浮?  2025-08-04 14:56:07 问界 M7 魅影双色登场:黑白光影,重塑未来美学  2025-08-04 14:48:45 暗夜王者:鸿蒙智行问界 M7 黑曜套件引领新美学风潮  2025-08-04 14:47:06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破四成,中国引领绿色出行新潮流  2025-08-04 14:43:28 星纪元 ES 增程疾影套件震撼上线,限时抢购仅需 6999 元  2025-08-04 14:41:03 岚图追光 L 首曝谍照:激光雷达+华为智驾,科技感拉满  2025-08-04 14:40:27 梦想启航登顶比亚迪App新名榜首  2025-08-04 14:20:16 东风奕派 eπ007 领航行政/至尊版上市,纯电增程双擎出击,20.99 万起启幕新出行时代  2025-07-29 15:07:29 小米SU7 Ultra现身法拉利工厂,或为下一代纯电平台测试铺路  2025-07-29 15:06:49 阿维塔2030:17款新车即将引爆未来出行市场  2025-07-29 15:05:41 特斯拉或推迷你皮卡,或为 Cybertruck 小型化版本?  2025-07-29 15:05:07 全球首款3纳米车规芯片上车!长安深蓝L06引领智能座舱新纪元  2025-07-29 14:36:39 陈震犀利点评:特斯拉辅助驾驶拟人化设计引热议,国内法规仍需适应  2025-07-29 14:31:15 破局‘内卷’:工信部力推新能源车高质量发展,5G与千兆光网加速升级  2025-07-29 14:15:40 博世高管激辩:智驾不能免费,免费将毁未来  2025-07-28 11:44:17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5友情链接交换
文化潮流网  |  数界探索  |  文化新视界  |  深度文化说  |  智慧科技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2015-2025 科技快讯中文网 时光记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2025016403号-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用户投稿  关于我们

页面执行时间0.025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