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定金纠纷频发:用户权益如何在车型快速迭代中自保?
5月8日消息,中消协今日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指出,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模式发生变化以及产品更新速度加快,部分企业在营销和服务环节存在不合规行为,从而引发了不少消费纠纷。
主要表现为:
二是定金退款纠纷屡见不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许多企业采取预售形式,部分用户在支付定金后,由于车辆交付延期或配置与宣传存在差异等问题提出退款请求,然而商家往往以“订单已锁定无法修改”等理由拒绝返还。
有车主对新车型发布速度提出质疑。一些消费者表示,在购买车辆后不久,就发现厂商推出了配置更丰富、性价比更高的新款车型,这让他们感到心理失衡。
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在购车或购买其他商品时,商家宣传中提到的政府补贴、置换补贴等优惠未能如期兑现,导致双方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不仅让消费者的期待落空,也对商家的信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商家在营销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可能会夸大或模糊优惠力度,而未能提前与消费者明确约定具体条款。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能短期内提升销量,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长远来看对企业形象极为不利。 此外,这也提醒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商家宣传行为的监管,确保商家履行承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建立更加透明和诚信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
案例 1:
2025年2月19日,消费者孙先生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孙先生表示,他在2025年2月5日支付了订金购买该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随后于2月9日补齐余款,总计花费13.28万元,并于2月10日完成了机动车登记手续。然而,在办理完机动车登记手续的当晚,该品牌宣布推出全新的智驾系统,并实现全系标配。孙先生指出,在与销售顾问沟通购车车型及价格时,对方并未提及所购车型即将停产,而该车型从上市到停售仅历时三个月。他认为,销售方在明知车辆即将迎来重大更新的情况下,未向消费者明确说明相关情况,反而催促加快交易进程,导致他在新车发布当天完成购买,从而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此,孙先生投诉要求商家为其购买的车辆免费升级或给予等额的经济补偿。
案例 2:
2025年2月19日,消费者张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江苏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她反映,自己在2024年2月5日通过官方渠道订购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当时的销售人员明确承诺可享受南京地区的4000元新购补贴以及雨花台区的1500元额外补贴,并保证车辆能在一周内交付。基于此承诺,张女士最终决定下单。然而,在实际交付过程中,交付团队却以车辆配置问题为由,通知张女士无法兑现上述补贴。即便张女士按照销售方建议调整了提车时间和车辆配置,仍然未能如愿获得补贴。由于补贴未能落实,从2月10日起,张女士多次联系该品牌的400客服热线以及线下门店,希望退回定金,但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张女士因此向消协投诉,要求退还定金。 这一事件反映了部分商家在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尤其是在涉及政府补贴等敏感问题时,更应做到诚实守信。企业应当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内部流程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同时,这也提醒消费者在购车前需仔细核实相关政策条件,并保留好相关沟通记录,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据可依。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汽车销售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秩序健康透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29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