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补贴税引发中国电动车巨头强烈不满:贸易战升级,谴责不公正
1月24日消息,据报道,中国三家电动汽车领军企业——上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和比亚迪,针对欧盟在去年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实施的反补贴税措施,已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 (当前时间为2025年1月)
欧盟法院网站的文件显示,三家公司在截止日期前一日提交了诉讼申请。
欧盟中国商会也宣布,已于1月22日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对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面临的贸易壁垒问题提起申诉。
据悉,去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不顾中方反对,依然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无疑加剧了中欧之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紧张关系。尽管欧盟方面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但此举是否真的能有效促进其本土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仍有待观察。与此同时,这也可能对欧洲消费者以及相关供应链企业造成不利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双方需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
欧盟委员会在当天的声明中表示,针对中国出口生产商的反补贴税将被设定为如下标准:
比亚迪:17.0%;吉利:18.8%;上汽:35.3%; 其他合作公司将被征收20.7%的关税;
在提出单独审查请求后,美国车企特斯拉将被征收7.8%的最低税率;其他所有不合作的公司将承担35.3%的关税。
此次额外关税是在已有的10%关税基础上追加的,这意味着,包括上汽在内的其他不合作企业,在向欧洲出口电动车时,将面临最高45.3%的关税,该政策的有效期为5年。
上汽集团对被加征最高税率关税的裁决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调查过程中涉及了不应公开的商业敏感信息,并指出欧盟委员会在补贴认定方面存在明显偏差,忽视了上汽提供的关键证据和合理辩护。 这一裁决不仅伤害了上汽集团的利益,也对中欧贸易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汽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提出抗议是理所应当的。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调查过程的公平透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加公正合理的机制来处理类似争议,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上汽已通过提交调查问卷、书面抗辩和听证会陈述意见等方式进行法律抗辩,并计划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
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还反映,特斯拉中国的销量被单独计算而非包含在官方样本内,这导致特斯拉中国面临最低的附加关税。
据悉,中国制造的特斯拉汽车最大出口市场为欧盟,但因提出特定审查申请,中国产特斯拉仅被征收7.8%的关税。
欧盟委员会已经确认他们正在处理这一案件,并且有两个月零十天的时间来准备他们的辩护。这种时间安排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裕的窗口期去仔细审查和评估案件的所有细节。这也表明了欧盟在面对法律挑战时所持有的严谨态度,同时也反映了案件本身的复杂性。这样的时间框架不仅有助于确保欧盟能够全面理解案件背景,也有助于他们在法庭上提出有力的论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