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驾驶坦克惊艳亮相!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幽默回应
科技快讯中文站
长城的高端越野车型,也将搭载华为智驾?
比亚迪与华为联手推出的智能驾驶越野车型刚刚上市,不久后有消息称长城汽车也将推出类似的产品。
越传越广之后,长城汽车的CTO吴会肖很快做出了回应。 这样的快速反应显示出长城汽车对于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负面信息处理的效率。在当今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迅速发酵成为公共事件,因此,能够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回应,不仅能够缓解危机,还能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吴会肖的及时回应表明长城汽车愿意面对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态度,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长城刘亦菲”这一表述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解释,还反映了官方的总体立场和态度。
长城CTO:“对自己的技术有底气”
36氪报道称,“华为智驾最早可能落地新款坦克700 Hi4-T”。
不久之后,长城汽车CTO吴会肖便公开表态,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释和澄清:
总结:
1)长城和华为在高级智能驾驶领域目前并未开展具体合作。
2)长城汽车将继续沿着自身的科技路线深入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确保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策略表明长城汽车正致力于长远发展,通过自主掌握关键技术,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从而在智能驾驶领域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封锁风险,体现了企业对技术独立性和自主可控性的高度重视。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这样的战略选择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的汽车智能化进程迅速加快,整个行业正焕发出空前的活力。
4)尽管在智能驾驶领域尚未展开合作,但我们非常愿意与华为携手,共同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回应全面得体,补充三个背景供大家参考。
首先,长城CTO明确表示,目前长城与华为在高级别智能驾驶领域没有合作,意味着当前没有进行中的项目或签署任何合同、协议。
其次,“乐于与华为携手”——实际上,长城汽车与华为的合作由来已久。在“智能化”尚未成为汽车行业主流趋势的N年前,甚至在华为大力推动这一理念之前,双方就已经开始了合作。不过在那个时期,华为主要是以ICT技术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其中。
前几天在广州车展上,长城和华为签署了最新的《智能化生态合作协议》,不过这项合作是关于智能座舱的:长城的智慧空间系统与华为的智慧车载云两款产品深度融合,并且优先在海外市场落地。
至于智驾,长城汽车拥有清晰且一致的智能驾驶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长城到底如何布局智驾
与刚刚开始重视智能驾驶,“补课”式发布战略的老牌车企不同,长城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亲自探索、研发,已经“实操”了很多年。
今年8月,长城汽车旗下的魏牌蓝山智驾版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超越了许多传统老牌车企,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不少新兴汽车品牌。该车型已经实现量产并开始交付,其亮点在于具备端到端、无需高精地图支持的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这意味着车辆可以在大多数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 从这一创新来看,长城汽车及其魏牌品牌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前瞻性布局。这不仅是对现有市场格局的一次有力冲击,也预示着未来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类似的技术突破出现在市场上,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同时,这也提醒其他汽车制造商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并且魏建军还亲自直播蓝山智驾版的功能体验,成功挑战了保定老城区、重庆8D魔鬼立交桥等等困难场景。
蓝山智驾版的交付,使长城汽车迅速跻身L2级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阵营,令业界和消费者既感意外又印象深刻,颇有后来居上的意味。
实际上,长城汽车在过去十年间一直在探索智能化技术领域,正如魏建军所言,他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技术体系,也经历了许多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这样的努力表明长城汽车对于未来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并且愿意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探索与实践。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但这些经验无疑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积累。这也反映出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决心和毅力,值得肯定和支持。
在2011年至2020年的这十年间,长城汽车推出了多种辅助驾驶系统,涵盖了行车辅助、泊车辅助和主动安全等功能。这些具备基础辅助驾驶功能的系统被统称为第一代智能驾驶系统。
2021年至2023年间,长城汽车推出了高速NOH等产品,这些产品依托高精度地图,在高速公路和部分城市区域实现了高级辅助驾驶功能。高速NOH功能被广泛应用在长城汽车各个品牌的车型上。基于高精度地图的高级智能驾驶产品,整体属于长城汽车的第二代智能驾驶系统。
今年长城汽车推出了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CoffeePilot Ultra,即蓝山智驾版所采用的技术。该系统不再依赖高精度地图,能够实现在全场景下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不同版本的功能会有所区别,通过Ultra、Max、Plus等版本来区分,但所有版本均实现了100%去高精度地图的配置。
10年的智能化探索,长城形成了这样一套智能化能力的战略布局。
首先是自研部分,由长城技术中心自动驾驶部门发展而来的毫末智行,帮助长城具备了自动驾驶研发中核心的软件算法和数据能力。
此外,长城自主研发的产品还包括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算力基础设施、传感器、域控制器以及MCU芯片等解决方案。
端到端的技术浪潮正在重新定义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标准与格局。其中,蓝山智驾版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而其背后的核心技术供应商则是元戎启行。 这种由领先技术驱动的发展趋势不仅展示了自动驾驶领域内的创新活力,同时也凸显了核心技术供应商在推动行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蓝山智驾版的成功案例表明,在这一高度竞争且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同时,这也鼓励其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期在未来的技术迭代中保持竞争力。
以及很多迹象表明,Momenta和长城的合作也不止前期的机甲龙,范围可能更大。
但长城与其他同样招标智驾供应商的主机厂最大的不同,是本身具备一支了解架构、硬件、数据算法,并且有自研能力的团队。
主线自研,确保对技术有充分的掌握,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某些关键部件方面采取与供应商合作的策略,可以快速锁定那些技术与成本最优化的方案进行量产,从而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 这样的策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还能加速产品迭代升级的速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合作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要求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谨慎评估其技术实力与信誉度,以确保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只不过在最旗舰最招牌的硬派越野品类,长城的确暂时落后了。
比亚迪刚刚发布的硬派越野方程豹豹8,率先上车了华为乾崑ADS3.0,领先至少三年前立项开发,目前只有基本L2+功能的坦克系列。
硬派越野这个赛道,越来越展现出新的趋势:胜负难以四驱架构、油电技术路线区分,智驾成为最关键因素。
无论是电子四驱还是机械四驱,在大多数户外环境中都能表现出色,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乃至越野爱好者来说,两者的使用体验差异并不大。
但谁能有效解决在高速路及日常城市路段中的智能驾驶难题,谁就能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这一观点强调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挑战,即如何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实现高效、安全的自动驾驶。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否突破这些瓶颈不仅关系到自动驾驶系统的成熟度,也直接影响到公众对这项新技术的信任程度。未来,那些能够在复杂路况下提供可靠解决方案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无疑将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所以从技术、根据坦克品牌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合作开发,现在传出高级智能驾驶系统上车的消息,并不令人意外。
One more thing
虽然长城和华为现在还没合作车型亮相。
据知情人士透露,长城汽车与华为公司确实在进行接触,长城方面对与华为的合作一直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从这一动态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产业与科技巨头之间的合作正在逐步加深,这不仅体现了技术融合的趋势,也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长城汽车作为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展现出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姿态,而华为则凭借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有望为汽车产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技术支持。这种跨界合作对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华为的高级智能驾驶系统正逐渐展现出“安卓效应”,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认可这一技术。 我的看法是,这种趋势表明华为的技术正在引领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新潮流。就像Android操作系统通过开放性和兼容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一样,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也因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随着更多车企加入,预计未来智能驾驶领域将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创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相互欣赏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样的表达不仅保留了原句的核心意思,还通过“深厚情谊”与“相互欣赏”等词汇,使得语句更加生动且富有情感色彩。这样的修改可以更好地传达出人与人之间正面互动对事情发展的影响。
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曾公开表示,在中国企业家中,他非常敬重并希望能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深入交流。
或许某天,两人将乘坐由长城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的智能汽车,一边品味香浓的咖啡,一边交流着各自对未来的愿景与理念。这样的场景不仅是两家中国领先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的象征,也是两大时代企业家思想碰撞的缩影。 这样的合作不仅体现了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携手共进,共同探索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仅仅是商业策略或技术创新的分享,更是对未来社会趋势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责任的深刻感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18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