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智能驾驶!比亚迪突破性低价7万元小车引领行业新风潮!
此刻起,你已经无法再购买到任何一辆不具备高级智能驾驶功能的比亚迪新车了!
王传福亲自给车圈扔下这颗核弹:
比亚迪全系车型无论品牌和型号,都将标配至少具备高速NOA功能的高级智能驾驶系统。
从百万级别的高端车型,到起价6.98万元的入门级A0小型车海鸥,智能驾驶功能一步到位,无需任何额外选配或订阅费用。
比亚迪在假期后的交易日里连续涨停,其市值迅速逼近万亿大关。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归因于市场对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前景的乐观预期。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的提升,比亚迪在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其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此外,公司稳健的财务状况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这种增长不仅反映了比亚迪自身实力的体现,也彰显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向好的趋势。市场的热烈反应表明,投资者普遍看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并认为比亚迪有能力引领这一变革。这股热潮也可能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促使更多企业加大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投入与研发。
也是智能驾驶真正开启“DeepSeek时刻”的信号。
普及到哪些车?什么体验?
比亚迪总部六角大楼前,陈列了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等系列的所有在售车型。
都搭载了名为“天神之眼”的高阶智驾功能。
而且符合比亚迪一贯风格,核心技术上尾标:
有三种颜色,蓝标、红标、金标分别对应天神之眼A、B、C三种解决方案。这些不同的标识不仅体现了技术上的差异,也反映了市场细分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每一种方案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优势,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例如,蓝标可能侧重于基础性能和可靠性,而红标则可能在功能性和用户体验上更进一步,金标则可能是集大成者,提供最高端的技术和最全面的服务。这样的分类方式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选择依据,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内的技术进步和服务优化。
A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中的顶级版本,配备了三台激光雷达和双Orin芯片,主要应用于仰望品牌的高端车型。B则是配备了单颗Orin芯片和激光雷达的高阶智能驾驶版本,适用于腾势品牌。而天神之眼C智能驾驶系统则计划搭载于比亚迪的王朝和海洋网系列车型上。 这种针对不同品牌的差异化配置策略,显示出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强大研发实力。通过为不同定位的车型配备不同的智能驾驶硬件,比亚迪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样的布局也表明了比亚迪对市场细分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未来智能驾驶市场的乐观预期。
从展车来看,相同颜色尾标的天神之眼车型,其传感器数量、类型和位置,以及集成模块完全一致,这表明比亚迪已经内部确立了统一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架构。
现阶段的“天神之眼”方案主要体现在车辆端的硬件配置和后端数据体系的统一上。至于算法方面,则采取了多家供应商与比亚迪自研并行的方式。 这一策略体现了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追求技术创新的决心。通过整合不同供应商的技术优势,比亚迪不仅能够确保技术的多样性与先进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发风险。同时,自主研发部分算法也显示了比亚迪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掌控能力,有助于其在未来智能驾驶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比如仰望、腾势,用的Momenta方案,方程豹是华为ADS,王朝海洋的既有大疆卓驭这样的供应商,但最新的进展是比亚迪自研落地的第一枪。
没错,比亚迪提出“全民智驾”的目标,关键在于其自主研发并实现了端到端的量产上车技术——这相当于蓝标天神之眼功能,几乎涵盖了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的所有在售车型。
采用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的配置,底层是算力100TOPS左右的计算平台(据说是地平线J6M),目前实现的功能包括自主泊车+高速NOA。
智能车的实际体验表明,蓝标天神之眼功能似乎并不局限于高速NOA。因为在一些靠近匝道入口的城市普通道路上,目前就已经可以直接激活该功能,而无需等到进入城市高快路线上。
这表明“蓝标天神之眼”扩展到城市NOA只是个时间问题,毕竟传感器配置和计算能力已经足够。
整体感受,与市面上主流的高速NOA体验相当,可以实现自主上下匝道、自主变道行驶,提供从收费站到收费站的完整体验。
因为深圳坪山区高速路况简单,没碰上任何变道加塞、匝道口争抢通行权的早晚高峰类似情况,所以天神之眼C的上限,并没有完整展现出来。
不过,技术特征仍然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当前阶段依然较多依赖于地图的先验信息。
比如,隧道口有明确限速标志60公里/小时,但地图上显示限速80,此时系统会以地图为准,不采用摄像头看到的限速标识。
不过,这项功能并不是依赖于高精地图,而是利用普通导航地图上的限速、车道等信息,因此高速NOA功能在交付时即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不受地域或城市的限制。 这样的设计思路无疑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利用普通导航地图的信息,公司能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而无需等待高精地图的大规模建设和更新。这不仅加速了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当然,这也对公司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确保这些基于普通地图的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对了,现在的工程试装版采用的是百度导航。
全程近100公里的高速路,没有任何接管。
有人或许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达到了别人两年前的水平。
但比亚迪的震撼从来不是仅局限在技术本身,而是作为中国车企一哥的体系化能力:
所有标配搭载天神之眼C系统的车型,没有任何形式的选装加价,也没有通过提高整车零售价格来进行变相加价。这表明,所有车型的售价依然与之前保持一致。 这一举措无疑展示了制造商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对消费者利益的重视。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品牌信任度,也显示了制造商愿意承担一定成本压力,以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最新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无需为此支付额外费用。
最低车价打到了6.98万,入门级小车海鸥现在无差别实现“有位就能泊,有路就能开”。
对比整个行业,高阶智驾下探的记录保持者是大疆,在五菱的10万+的“高档”小车云海上实现标配;小鹏爆款MONA 03,也只在15万+的顶配上实现了标配。
实际上还是智驾成本叠加在售价上的体现。
因此可以理解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布是多么的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
什么样的技术
天神之眼C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主要技术方案有“前视三目5R12V12U”“、BAS 3.0+行泊车算法”以及基于VLM数据挖掘的”黄金数据”。
比亚迪率先推出了前视三目摄像头,包括两个120°广角镜头和一个30°长焦镜头,每个镜头的分辨率都为800万像素,能够生成相当于10倍激光雷达的高密度点云信息。
最远探测距离达到350米的目标,在多种焦距设置及感知范围的重叠视场中,构建横向和纵向双重冗余机制。
同时,前视三目摄像头在测高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前方物体的宽度、高度或深度探测精度可以达到1厘米。这使得车辆能够提前识别减速带和不平整的路面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减速措施,确保安全通过。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驾驶的舒适度。尤其是在复杂的路况下,驾驶员可以更早地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驾驶决策。此外,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而言,这样的传感器系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有助于实现更加精准和安全的自动导航。
对于明暗对比强烈或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天神之眼C系统采用了毫米波雷达作为补充手段。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也展示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此外,天神之眼C的前向雷达能够达到最远300米的探测距离,并且角度精度高达0.1度,这一技术突破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表明,在面对各种极端条件时,天神之眼C系统依然能够保持出色的性能,这对于提升驾驶安全性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亚迪近期对其角毫米波雷达进行了升级,从原来的12通道增加到了16通道。这一升级不仅增强了垂向探测能力,还显著提升了对小物体的检测率,使之提高了1倍。此外,雷达的同步探测距离也从原先的未知数值提升到了120米,并实现了360度全方位的感知,从而有效减少了误检和漏检的情况。 这样的技术进步无疑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比亚迪此举不仅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树立了新的标杆,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算法层面,自研BAS3.0采用了当前流行的“二段式”端到端网络架构,分别由感知主干网和规控主干网组成。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还增强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通过将感知与控制两个关键环节分离,使得系统能够更加专注于各自领域的优化,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决策与控制。这一创新不仅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趋势,也展示了研发团队对于未来智能系统架构的深刻理解与前瞻性布局。
另外,比亚迪通过440万搭载L2及以上的车辆,建立了超50万场景库,可实现每天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模型每7天可迭代一次。
数据层面,一是基于VLM多模态大模型,在挖掘海量数据的同时,自动获取感知难例,以及老司机的驾驶行为,从而迅速积累高价值训练数据。
二是利用庞大的智能驾驶数据集,采用无监督重建的方法,训练出业内领先的大规模智能驾驶模型。仅需输入简短的文字描述,即可生成高价值的数据。
以控制为例,将制动、转向、驱动的控制算法上移,并借助AI能力,由中央大脑直接输出指令,做出最优决策。相较分布式算法,集成度更高,控制响应时延缩短至10毫秒,再具体场景中,100km/h的AEB刹停距离可缩短20m;泊车场景下,换挡起步时间提升0.8秒,常见车位停车总时长减少5s以上。
比亚迪透露,从传感器的设计,到感知、规划与控制,再到执行器的精准控制,整个系统均为自主研发。 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不仅彰显了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也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自主开发的系统不仅能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还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也有助于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增强国家整体的科技竞争力。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软件研发费用不必严格限定于单个项目的预算内,而可以纳入集团的长期研发投入中进行考量。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企业更灵活地调配资源,还能促进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积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将部分成本视为长期投资,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同时确保技术团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探索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体现了企业管理层对技术研发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然而,实施这样的策略也需要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其次,在天神之眼C的前视三目800万像素摄像头的样品展示中,至少有一个样品上清晰地刻有BYD的Logo。这一细节表明,BYD在供应链方面实现了高度的自给自足,这也是其能够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样的布局不仅展示了BYD在技术上的实力,也体现了公司在垂直整合方面的决心。通过掌控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流程,BYD能够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战略决策,尤其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这种全方位的掌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点自然是比亚迪庞大的生产规模,预计销量在早期采购和议价阶段就已经被充分考虑进去。此外,由于所有车型均采用同一方案,这使得管理和成本控制更为容易,并且单一产品的规模化效应也更加显著。
什么样的影响
青铜预算开启全民智能驾驶新时代,比亚迪天神之眼让高端智驾技术普及到大众。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一共卖出了2756.3万辆乘用车,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趋势:
提供高级自动驾驶功能(不包括仅具备L2级功能的车型)的车辆占比不超过10%。而这10%的车型几乎完全集中在20万元以上的价位区间。
然而,国内70%的销量集中在20万元以下的车型区间,表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尚未有机会体验高端智能驾驶技术。
而说到底,智能驾驶的价值是一种“拐点”价值:
能够实现入门车型标配高阶智驾功能,并且真正实用的,才能体现其真正的用户价值,否则就只能成为富人的奢侈品。 如今,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端车型已经标配了各种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然而,这些技术是否真的在日常生活中为普通消费者带来了便利,还是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在我看来,只有当这些高阶智驾功能不仅限于豪华品牌,而是广泛应用于各类入门级车型,并且确保这些技术的实际操作性与可靠性时,它们才能真正称得上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而非仅仅是提升车辆售价的噱头。因此,车企们应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而非单纯追求科技感。
比亚迪,让整个智能汽车行业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无论预算多少,无需额外选装,所有用户均等享受到AI带来的安全、可靠、便捷的技术福利。
智驾体验、价值、价格真实合理的对应关系,用户从此心里有了一杆秤:比亚迪天神之眼的黄标、红标、蓝标对应的功能体验,会成为用户对比衡量其他所有智驾车型的参照。
由于比亚迪是中国销量最高的车企,同时也是销售最多入门级车型的品牌。
油电之争、混动技术的竞争仍在持续,各大阵营间的辩论也未停歇,但无可争议的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某一方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在比亚迪已普及高级智能驾驶的情况下,若某个竞争对手未能推出相媲美或更优秀的产品,那么单靠技术发布会或公司高层的惊人言论,几乎无法逆转局势。
当比亚迪成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并发展成为年销量达千万级别的汽车制造商时,与丰田和大众一较高下的日子或许也为期不远了。
因此,天神之眼对于比亚迪而言,在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电动汽车技术竞争达到顶峰之后,将成为下一阶段增长周期中的最强驱动力。
随着比亚迪智驾的高歌猛进,实际上也开启了一场更加残酷的内卷淘汰。
对于有智驾产品和能力的玩家,2025年必须面对用户、市场、舆论提出的尖锐问题:
智驾为什么不能标配?额外加价怎么证明物有所值?
对于在电动浪潮中已经踉踉跄跄的玩家,比亚迪开卷智驾,不亚于“末日”和“丧钟”,加速退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步伐。
大家都知道是谁(们)。
当然,比亚迪普及高阶智驾,也有利好的一方。
比如,之前特斯拉和大疆展示端到端技术在中小算力平台上实现时,仍有很多用户、工程师和车企老板对此持怀疑态度。然而,随着比亚迪的成功实践,这一技术路线几乎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共识,许多企业不得不随之跟进并加大投入。 这段新闻反映了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疑与挑战。尽管特斯拉和大疆已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但只有当行业巨头如比亚迪加入其中,并且取得显著成果后,这种技术才真正被广泛接受。这不仅展示了领先企业在推动新技术普及方面的作用,也揭示了技术采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时间滞后性和路径依赖。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新兴技术时,不应轻易否定其潜力,而应积极关注和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
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算力与成本平衡的硬件供应商,以及擅长在有限平台上实现高性能的算法开发者,将会成为车企和资本方热烈追捧的对象。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汽车领域,这些技术玩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们不仅帮助车企降低硬件投入,还能有效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这种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性能的技术方案,无疑为车企提供了更为灵活和高效的发展路径。同时,这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技术实力的高度重视,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并取得成果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些玩家的名号和实力,其实这两年已经初见分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们的《智能驾驶2024年度格局报告》。
凭借比亚迪庞大的规模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将对整个汽车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当某款芯片的出货量从百万级别跃升至千万级别时,其成本降幅至少在30%左右。 这种成本下降的趋势不仅会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汽车品牌,还将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制造成本,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与普及,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或将发生重大变化,而比亚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比亚迪启动的不仅是自身的新增长阶段,更是全行业的“智能驾驶DeepSeek时刻”——而且,这是副产品,不是仅仅停留在PPT阶段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