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行业!比亚迪饺子7万车型全面搭载NOA功能,王传福宣布:智能驾驶即将普及化!
智驾一夜变天了。
昨晚,比亚迪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其在会上详细阐述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规划蓝图。简而言之,比亚迪正致力于全面布局智能驾驶技术。
智驾无差别上车。
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已经不再是区分智能驾驶功能的界限,无论是高端豪华品牌如仰望,还是主流市场的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网系列,都已广泛配备了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实现了全面的高阶智能驾驶覆盖。 这种趋势表明,智能驾驶技术正在快速普及,不再局限于昂贵的车型。这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也反映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品牌都在努力通过提供更先进的智能驾驶功能来吸引消费者。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体验。
为了展现诚意,发布会结束后,旗下智能驾驶版本车型将同步上市,并且价格维持不变。
经此一役,比亚迪将智能驾驶普及到了大众层面,那些还要求用户订阅、单独付费购买或选装配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企业,现在面临巨大压力。
总有一种“天神之眼”适合你
比亚迪新推出三款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根据平台性能差异,分别为天神之眼A-高级智能驾驶三激光版(DiPilot600)、天神之眼B-高级智能驾驶激光版(DiPilot300)以及天神之眼C-高级智能驾驶三目版(DiPilot100)。
天神之眼A主要应用于仰望品牌,天神之眼B则主要服务于腾势品牌及比亚迪品牌,而天神之眼C则专为比亚迪品牌提供服务。
天神之眼A、天神之眼B已经成功上车,因此本次发布会的重点自然转向了天神之眼C方案。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公司技术迭代的速度,也展示了其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从天神之眼B到C的升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产品策略调整的一个重要信号。这表明公司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天神之眼C是一款高端智能驾驶的三目纯视觉系统,由比亚迪自主研发。据券商研报指出,该系统的成本大约为3000多元一套。
成本虽然廉价,但功能和算法却一点没落下,而且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比亚迪的研发能力。
天神之眼C搭载了前视三目5R12V感知系统及端到端控制算法,实现了架构、传感器、算法、数据四大领域的领先优势,全面覆盖了用户最为关注和需求的应用场景。
相较过去的分布式算法,端到端方法集成度更高,控制响应时延缩短至10毫秒。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100km/h的AEB刹停距离较竞品可缩短20m,泊车场景下,换挡起步时间提升0.8秒,常见车位停车总时长减少5秒以上。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前视三目」5R12V12U系统配备了三个前视摄像头,五个毫米波雷达和十二个超声波雷达。该系统全面覆盖了智能驾驶所需的高、宽、纵深感知范围,测距精度高达1厘米。
其中,「二郎神」前视三目包含两颗 120° 的广角 + 一颗 30° 的长焦摄像头,均为800万像素,可以生成10倍稠密点云,感知效果堪比激光雷达。
加入三目摄像头系统,并结合毫米波雷达来弥补不同天气和光线条件下视觉系统的不足,其效果远远胜过单纯的视觉解决方案。
针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高快领航HNOA能够根据导航路径,完成上下匝道、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主变道以及规避或绕行障碍物等驾驶任务,可以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全程无需人工接管的智能驾驶体验。
此外,比亚迪在行业内首创的代客泊车AVP结合实际泊车习惯和场景,可实现下车即走、锁车泊入、随时取物、即时享用等功能,将用户从停车、锁车等繁琐流程中彻底“解脱”,代客泊车成功率高达99%。
记忆领航MNOA系统专为高频出行路线设计,如日常通勤,能够实现红绿灯启停、复杂路口通行、自动超车、全场景绕行礼让以及博弈变道等功能。这一技术不仅大大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还为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记忆领航MNOA有望成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并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最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之前公众都误解称,比亚迪不重视智能化,其实“我们是做技术的,一直是做得多,说得少。”
7年来,除了专注于全栈自研外,比亚迪还投入精力与外部进行合作。
在此次发布会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功能身后,除了英伟达等供应商的身影之外,地平线作为比亚迪全球唯二、国内唯一的智驾芯计算方案合作伙伴,以全新征程6系列与比亚迪天神之眼联合,实现了软硬件深度融合。
最新发布的海豹05DM-i智驾版,配备了采用地平线征程6M芯片的天神之眼C高级智能驾驶系统。
高阶智驾打入7万内
为什么是“全民智驾”?
重点在于车型的覆盖率上,比亚迪天神之眼的A/B/C方案,是将整个比亚迪体系全部覆盖,A和B两套方案,各自应用于仰望、腾势和20万元以上的比亚迪高端车型上。
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改变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高阶智驾的问题,普惠“全民智驾”的重任,比亚迪放在了其自研方案“天神之眼C”的身上。
比亚迪天神之眼C系列首批推出21款车型,涵盖7万至20万价格区间,所有车型均配备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及端到端大模型,拥有高级智能驾驶功能。
这些智能驾驶产品不仅涵盖售价超过20万元的汉、唐等高端车型,还包括了比亚迪元UP、秦PLUS DM-i、宋PLUS DM-i以及海鸥、海豚等多款入门款车型。最重要的是,所有智能驾驶版本的车型价格均与原价保持一致。
用王传福的原话讲,“20万级的,我们是全系标配,15万级的也是全系标配,10万级的仍然是全系标配,10万级以下的车型,包括海鸥多数将搭载。”
售价最低的智驾版车型依然是比亚迪海鸥,其价格依旧维持原状。对此,海洋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表示,“这标志着高阶智能驾驶首次进入7万元级别的市场。”
另外,热销的核心产品同样采取了加量不加价的策略。例如,一月份销量突破五万辆的宋PLUSDM-i/EV系列,新增了三款纯电动智驾版和五款DM-i混动智驾版车型。这些新车配备了天神之眼高级智能驾驶系统,但售价与旧款车型保持一致。比亚迪宋PLUSDM-i智驾版依然以13.58万元起售。
王传福还特别提到,之所以首批只有21款车型, 是因为现在智驾产业链的供给还不够,“如果供给多的话,我们10万以下的车型搭载得更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供应链能够充分满足需求,比亚迪确实有能力将其全线产品升级为智能驾驶版本。 这一观点不仅展示了比亚迪在技术上的强大储备,也反映了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灵活性。随着消费者对智能科技接受度的提高,比亚迪若能顺利完成这一转型,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这也意味着整个行业可能面临一次重大变革,推动更多厂商加速智能化进程。
比亚迪能够推动“全民智驾”的底气来源于其在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投资。据悉,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计划投入1000亿元的资金,专门用于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整车的全面智能化升级。 这种大手笔的投资不仅彰显了比亚迪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也表明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内长期深耕的决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比亚迪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比亚迪的整车智能「璇玑架构」即将融合DeepseekR1大模型的技术优势,这将显著增强车辆在车端和云端的AI功能。这种技术整合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持续创新,也预示着汽车行业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AI模型,比亚迪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具体来看,在座舱端,以自研的开放式AI架构,实现自研大模型与商业大模型深度融合,借助DeepSeek R1的推理能力,能做到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和隐性需求。
在智驾方面,借助云端VLM大模型,充分发挥DeepSeek强大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使其能够以1:10000的数据比例迭代优化智能驾驶模型,从而应对更多的长尾场景。
车端模型上,通过运用DeepSeek技术进一步优化知识蒸馏方法,我们能够显著提升视觉语言模型在车载设备上的部署效率与运行速度,从而实现车端与云端智能水平的同步提升。 这一创新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意味着未来车辆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处理能力,能够在不依赖云端支持的情况下做出更快速、准确的决策。这不仅提升了行车安全性,也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可能减少车辆对网络连接的依赖,使得在信号不佳或无网络覆盖区域也能保持高效的智能化操作。
行业真要开始变天了
“智驾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王传福的这番话为即将来临的智能化下半场设定了一个基本的标准。
在此之前,智能驾驶目前仍被认为是高端车型的标志。在发布会上,王传福指出,“2024年,在中国销售的车辆中,具备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占比不到10%。而我国有70%的汽车消费者购买的是20万元以下的车型,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实际上没有机会体验智能驾驶。”
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内卷市场环境下,唯有通过降低智能驾驶技术的价格门槛,才能有望加快其在更广泛的大众消费者中的普及。2024年,广汽埃安和小鹏汽车计划将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15万元级别的车型上。
小鹏汽车在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普及之后,其销量表现令人瞩目。短短时间内,它从腰部销量水平迅速攀升至月销3万辆,这无疑证明了市场对先进智能技术的高度认可与需求。 这样的成绩不仅展示了小鹏汽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也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智能化出行体验的渴望日益增强。随着更多品牌开始重视并投入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或将更加侧重于智能化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66.4%,较去年44.9%的水平显著提升,但其中L2+级驾驶辅助的渗透率目前还只有12%,而且都是装载在高价车型上。
从数据表现来看,目前智能驾驶市场的主要难题在于渗透率不高,这导致在消费端无法满足更广大的用户需求。当大部分汽车制造商才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比亚迪已经率先采取了行动。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不仅仅体现了技术普惠的理念,更像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 这场战略不仅让智能驾驶技术更加亲民,还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汽车行业的认知。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驾驶不再仅仅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逐渐成为大众可以享受到的便利。比亚迪此举无疑走在了行业前沿,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其他车企树立了新的标杆,有望加速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将视角扩展至整个汽车领域,比亚迪此举必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他汽车制造商要么快速效仿,推出相似的智能驾驶功能,要么探索独特的路径,寻求差异化的优势。尽管各厂家的具体策略可能有所不同,但这无疑将产生高度一致的结果——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加速迈向智能化转型。
其实就在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发布会的前一天,长安就打响了“全民智驾”第一枪,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下探至10万元,宣布要共启“全民智驾元年”,而且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同一天,零跑也打出了“智驾全民化”的旗号,宣布了接下来10-15万级别的零跑B10也要搭载激光雷达。
不难看出,多家汽车制造商的目标不谋而合,旨在启动全民智能驾驶时代,共同促进智能驾驶的普及。
不过,在全民智驾的狂欢中,也需要理性。
智驾的核心价值并不体现在营销辞令上,而是取决于硬件的可靠性、算法的严密性以及安全冗余设计。当市场热潮逐渐平息,用户最终会通过实际体验来做出选择。从“性能参数”到“用户信任”,这将是这场智驾风潮中的关键转折点。
届时,未来2到3年内,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可能会像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标配,届时缺乏高级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将会变得稀少。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更加智能化、更安全的驾驶体验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预计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将会迅速普及,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出行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