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点燃中国汽车市场的黑马力量
正月十五尚未结束,比亚迪就已经点燃了中国汽车市场新一轮竞争的烽火。
昨晚(2月10日),比亚迪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即不仅将实现“高阶智驾全产品覆盖”,而且还将通过“加配不加价”的方式推出。这一举措无疑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比亚迪此举不仅展示了其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雄心壮志,还表明了其决心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过去,这样的高端技术往往只属于少数豪华车型,而如今比亚迪将这些技术普及到了更广泛的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无需支付高昂的费用,就能获得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而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则意味着需要加快自身技术的研发与升级,以应对来自比亚迪的挑战。总之,比亚迪的这一战略调整,或将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虎嗅看来,本次开年“大动作”无疑将成为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事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决心,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汽车行业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体现,更是整个行业向着更加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型的重要标志。 这种前瞻性的布局和战略调整,必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并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关注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
这是比亚迪在2023年实现“油电同价”、2024年进一步推动“电比油低”的战略之后,再次对汽车市场发起的新一轮挑战。
随着比亚迪全面推动高级智能驾驶的普及,这不仅将为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也将对中国汽车行业现有的智能驾驶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正如虎嗅年初展望中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预测——“竞争更加激烈,挑战更为严峻”。
比亚迪这次到底有多“凶”
比亚迪此次普及之后的智驾产品全家福
在昨晚,比亚迪总计有21款车更新了“智驾版”。
换句话说,到2025年,比亚迪的主品牌王朝网(秦汉唐宋元)以及海洋网(海鸥、海豚、海狮、海豹,外加宋PLUS)的所有在售主流市场产品都将逐步升级为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智驾版”产品。虽然入门级的海鸥车型仍会提供非智驾版与智驾版两种选择,但整体趋势显示比亚迪正在加速推进其智能化战略。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持续创新,也表明了其对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消费者对智能科技接受度的提高,这样的转变无疑将增强比亚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这一步伐显示出比亚迪对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也预示着整个行业或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再说明白点,再过几个月,消费者购买除“海鸥”之外的比亚迪产品时,将会自动获得先进的高级智能驾驶功能。这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也预示着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消费者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享受到更加安全、便捷的智能驾驶体验。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比亚迪的品牌竞争力,并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
比“全覆盖”更凶的,还要数“加配不加价”。没错,就是字面意义的加了智驾能力,价格还不变。
王朝网和海洋网车型智驾版更新前后的售价对比
根据虎嗅基于比亚迪官方及公开价格库的统计,在升级智驾版的21款车型中,除了汉DM-i的入门款小幅上调了3000元,以及海鸥非智驾版的价格主动下调了3000~5000元外,其余车型在进行智驾升级后,价格均未发生变化。
比亚迪展示的“天神之眼”矩阵
具体来说,比亚迪在2023年推出的腾势N7车型中首次搭载了其最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天神之眼”,这次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技术体验,还将该系统的配置进行了细分,推出了三个不同档次的版本。 这一举措显示了比亚迪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通过提供不同档次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比亚迪不仅满足了市场上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策略表明,比亚迪不仅仅关注高端市场的拓展,同时也注重为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选择。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商业决策,有望增强比亚迪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天神之眼A(尾标金色,具体型号DiPilot600):这款系统配备了三颗激光雷达,并搭载了双OrinX芯片,提供高达508TOPS的算力,目前仅应用于仰望品牌的车型上。天神之眼B(尾标红色,具体型号DiPilot300):该系统则配备了一到两颗激光雷达以及一颗OrinX芯片,算力达到254TOPS,并且具备城市级别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现已在腾势和比亚迪的主品牌车型中得到应用。 可以看出,这两款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配置差异显著,反映出不同品牌和定位下的技术选择策略。天神之眼A凭借其强大的硬件配置,展示了企业在高端市场上的技术实力和对极致性能的追求。而天神之眼B虽然在硬件配置上有所缩减,但依然能够实现城市级别的导航辅助驾驶,显示出技术进步使得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逐步向更多车型普及。这不仅体现了技术发展的多样性,也预示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出行中。
天神之眼C(尾标蓝色,具体型号DiPilot100):未配备激光雷达,采用5R12V方案(即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摄像头),采取纯视觉技术路径,搭载一颗OrinN/征程J6芯片,算力为84/128TOPS,仅支持高速NOA功能。
本次更新的智驾版车型中,包含了“天神之眼”B和C,例如全新的海豹EV,就采用了B方案。据虎嗅现场了解,B方案和C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车辆的最终定价,基本上只有售价在20万元以上的车型,才有机会配备红标B方案。
在智驾芯片、各种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之外,为了让智驾能力更好用,比亚迪还为更新了智驾版的全部产品“顺手”升级了智能座舱性能,普遍从之前的DiLink 50或者更低级别的座舱,直接升级到了车机芯片更好、系统更流畅的DiLink 100座舱,就连方向盘也全部换成了电容方向盘。
在对比亚迪的测试车“秦L”进行实地体验时,我亲自试用了其低端型号“天神之眼C”的智驾功能。这次体验主要集中在比亚迪此次重点推广的高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以及智能泊车功能上。 通过这次体验,可以明显感受到比亚迪在智能化驾驶领域所作出的努力。高速NOA功能使车辆能够在高速公路等特定场景下实现自动变道、超车等功能,极大地减轻了驾驶员的压力。而智能泊车功能则展示了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实用性,无论是垂直还是平行泊车,都能轻松完成,这对于新手司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功能在实际使用中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总体而言,比亚迪的这些技术进步不仅体现了中国品牌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趋势。
在整个超过50公里的试驾体验中,高速NOA的表现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整套“天神之眼C”系统在NOA过程中能很好地融合传感器数据和地图信息,从而实现平稳驾驶。
在诸如车速加减、自主变换车道、效率超车、进出匝道、大曲率弯道等路况中都有优秀的表现。人机共驾和人机接管(超出可用区域如进收费站等)的全过程细节,也都得到了充分的优化,整体简单易用。
在进行侧方位泊车时,如果车辆的前后都存在柱子这样的障碍物,系统通常会识别出这一情况,并提示驾驶员无法完成泊车操作。这种设计初衷是为了提高安全性,避免车辆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从而保护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车主反映,即使前方有柱子等明显障碍物,系统有时也会发出错误提示,这不仅给驾驶者带来了困扰,也降低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感知和识别技术,提升系统的准确性和智能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厂商还应加强用户体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意见,以便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智能泊车功能在诸多典型的停车位场景(鱼骨、侧方、极窄、断头路)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能力,一般都能在1分钟内完成整个停车过程,用户也可以在泊车功能启动之前,直接下车用钥匙锁车,实现完整的代客泊车。
总体看来,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C”智能泊车系统,尽管在宣传上不如其他品牌那样强调自身的智驾能力,但实际上它更为成熟稳定,更易于普通消费者使用(一些高端的不稳定的智驾功能要求驾驶者具备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比亚迪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充满信心地表示:“在未来2到3年内,高级自动驾驶功能将成为与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不可或缺的配置。到那个时候,缺乏高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将会成为少数。”
尽管“加配不加价”的策略表明,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技术向主流市场推广时,必将引发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上主流产品的综合性价比竞争(即产品力与性价比的结合)。在其他自主品牌看来,王传福的这番话很可能被解读为发起一场智能驾驶普及之战的挑战书。
新“王炸”,将会如何搅翻全行业?
比亚迪在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普及战早已被业内预测。从整体智能驾驶能力的表现来看,比亚迪确实展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 在我看来,比亚迪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快速的技术迭代,更在于它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迅速响应。这种前瞻性和执行力使得比亚迪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之一。这也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表明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把握市场动态同样重要。
在2023~2024年间,比亚迪已经在高端产品中对不同硬件规格、不同供应商、不同技术路线进行了充分的“摸索”。这部分成果,最终转化为了此次发布会“天神之眼”体系中更高端的A和B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随着2023年下半年端到端技术在智驾领域的“开花结果”,对于硬件需求的减少,尤其是不再刚性需要激光雷达和较高芯片算力,同时车企完全不缺海量的人类司机驾驶数据,让比亚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拿出来了注定颠覆整个中国主流汽车市场的“天神之眼C”。
根据虎嗅现场了解,“天神之眼C”这套自研解决方案早在去年4月就已经开始交给工程师上路调试,在去年年末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的高速NOA基础调试优化,基本达到了比亚迪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在发布会上公布的“1000公里0接管”表现。
根据王传福在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目前比亚迪已自建超算中心(具体规模未知)。截至2024年,比亚迪每天新增的训练里程数已经达到7200万公里。特斯拉去年年底公布的数值为每天训练1.4亿公里,约为比亚迪的两倍。预计到2025年底,比亚迪的训练能力将达到与特斯拉2024年底相近的水平。 目前时间是2025年02月。
在庞大的训练量下,比亚迪每7天就可以训练出一个云端版本,在通过蒸馏之后,就可能推送到OTA的车端,让整套“天神之眼C”的智驾能力进一步完善。
杨冬生专门准备的“小彩蛋”是最好的证明,其在发布会表示纯视觉的“天神之眼C”有望在2025年内通过OTA实现城区记忆智驾能力,相当于给了用户部分在官方高速NOA区域之外使用高阶智驾能力的权限(大概率车机还会评估路线情况能否智驾)。
尽管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技术尚无法与顶尖企业抗衡,但此次的普及举措势必会重塑现有的智能驾驶价值体系。
最明显的就是成本,以“天神之眼C”为例,比亚迪的整套方案如果直接由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纯视觉行业内最低成本也要4000元以上(单价:前视高分辨率镜头300~500元;其他镜头10~300元;毫米波角雷达200元;超声波雷达50元;激光雷达3000~5000元;智驾域控制芯片2500~3500元一颗)。
这样的成本水平,对于去年销量达到430万辆、但预计净利润也就在400亿元以内的比亚迪而言(年报尚未公布,全年利润为预估值;单车利润大约为1万元/辆),仍然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拥有卓越成本控制能力的比亚迪,自然不会错过大规模生产智能驾驶系统的机遇。根据虎嗅之前获得的消息,尽管在发布会上,“天神之眼C”方案所标注的智驾芯片是英伟达的Orin N,但实际上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已同步供货。地平线的J6M芯片将与Orin N一同为“天神之眼”提供支持。未来,不排除在更高级别的方案中继续采用地平线的芯片。
在AB方案所采用的激光雷达方面,比亚迪已向两家国内领先的激光雷达制造商下达了订单。尽管引入多个供应商为后续的智能驾驶功能开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这确实让比亚迪能够更好地掌控关键零部件的成本。
除了智能驾驶芯片和激光雷达这两块“硬骨头”之外,杨冬生在发布会上透露了比亚迪在其他传感器方面也具备了强大的自产能力。例如,在纯视觉方案中至关重要的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比亚迪自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某些性能指标上甚至超越了行业标准产品。 比亚迪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无疑为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比亚迪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也在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的进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比亚迪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
尽管现场光线不足,但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摄像头上刻印的比亚迪标志。
虎嗅在发布会展示现场甚至还发现了刻有比亚迪Logo的智驾环视摄像头,其他组件在可视角度内暂时没有发现相似的印记。对于手握强大消费电子代工能力和经验的比亚迪电子而言,这些门槛相对较低、且一旦大量生产就能极致压缩成本的零部件,必然会变成比亚迪自产(想象一下500万辆车,就是6000万个摄像头,自己生产的成本能压缩到什么程度)。
根据现场的种种信息推测,比亚迪通过智驾普及提升需求量,保守估计能将智驾系统的成本压低30%~40%左右(自产摄像头和传感器压缩50%~60%;芯片批量采购压缩30%左右;自己组装生产压缩40%~50%)。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在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卓越能力,也意味着其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这种比亚迪独有的成本控制方式,将从两个方向上挤压其他车企的智驾价值。一方面,它降低了整车的制造成本,使得比亚迪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智能化产品;另一方面,这也会迫使竞争对手加快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化的步伐,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其他与比亚迪在主流市场直接竞争的自主品牌车企,必然需要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并且进行相应的综合性价比比拼。然而,智能驾驶并不是这些车企擅长的领域。如果依然依赖供应商,在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上,它们可能会比比亚迪高出至少每辆车1500~2000元(综合考虑软硬件成本),这会在最终的市场竞争中再增加一层不利因素。
比需要跟进的自主车企更惨的,是过去标榜“智驾”并且靠这个标签赚取溢价空间的新势力们;自主车企在比亚迪的“刺激”下,必然会在今明两年,将L2+中成熟的高阶智驾能力提取出来,投向主流市场。
虽然新势力的产品整体智驾能力还是更强,但厂商营销策略和消费者的直观思维都会去做“减法”:新势力比自主品牌普及高阶智驾多出来的,很多都是相对不成熟、不好用的能力;消费者为这些能力支付溢价的意愿将进入下行趋势。
若新势力想继续维持其“智能驾驶领先”的品牌形象,可能需要在2025年内努力争取实现“L3级商业应用”(L3级意味着自动驾驶责任将由车企承担)的目标,这无疑会增加其产品销售的风险。最终,这可能导致新势力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拼图没完成,加速不会停
不难预测,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比亚迪热”恐怕又要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了。 吐槽比亚迪“卷”的声音肯定还会再次响起。在我看来,这既反映了市场对比亚迪品牌的高度关注,也揭示了消费者对其产品多样性和技术创新性的认可。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不断推出新车型和技术升级,这固然让竞争对手感到压力山大,但同时也推动了整个行业向前发展。这种良性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还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实惠与便利。因此,尽管“内卷”现象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于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虎嗅在中国汽车2025年展望中提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并非如表面上那般平稳。在全球汽车需求趋于饱和,而中国车企仍然难以全面进入欧美市场的情况下,我们依旧需要在技术和产品上持续投入,以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也揭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虽然国内市场看似稳定,但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因此,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智驾是中国车企不容错过的机会。
得益于中国特色的复杂道路环境,中国车企在训练智能驾驶系统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打造出更加“聪明”的自动驾驶技术。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高阶智驾在中国的普及,还促使中国车企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未来,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有望为国内汽车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强劲的支持。 这样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同时也表明中国汽车行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这对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现产品绝对领先之前,中国车企仍需持续深耕技术、打磨产品,拼凑出更大的发展拼图。这场关于技术与市场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中国车企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还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车企还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方向,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期待。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592秒